健康心理学一、选择填空(1)健康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
(2)心理生理中介机制(p27)1)心理生理学理论:①心理生理学模式强调发病机制;②认为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控制着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大脑中枢中存在3类神经调节物质,即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神经激素;③社会心理压力是通过神经递质为媒介影响大脑皮质功能;④中枢递质的改变,也可继发性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及内分泌腺功能改变。
2)植物神经系统通道: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植物神经系统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
发病机制:心理因素——大脑皮质功能变化——植物神经功能变化——内脏功能障碍——内脏形态学改变。
3)内分泌系统神经——体液通道:内分泌在维护机体内部环境稳定以及机体适应环境中起重要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机体生理代谢作用的改变,直接影响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人的心理活动。
(大脑、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性激素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
4)神经免疫通道: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疾病和微生物侵袭的防御监督系统。
分为先天免疫力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3)归因维度(p47)①内外因维度;②可控性维度;③稳定性维度。
(4)知信行模式(p127)知信行模式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知识——信念——行为(基础)(动力)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①信息的权威性;②传播的效能、传播的感染力;③“恐惧”因素;④行为效果和效益。
(5)卡特尔特质说(p133)卡特尔认为个性是由个性特质组成的,特质是个人在不同时期、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
个性特质可以作为个性分析和个性测量的单元。
卡特尔将人的特质分为独特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独特特质:是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是群体所有成员共有的特质;表面特质:是能够直接从外部行为中观察到的特质,也就是经常发生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特质,比较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
每个表面特质都是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引起的,而一个根源特质也可以影响几个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是隐蔽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表面特质的特质,它是内在的因素,是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根源特质相当稳定,其数量也相当有限。
每个人都具有相同数量的根源特质,但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
(6)自我意识维度(p130):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7)不合理信念特征(p102)①要求绝对化;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透顶。
(8)心身疾病(p13)精神紧张能引起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生理性的,称为心理生理反应,又称心身反应。
当这些心理生理变化发生于某些具有易患倾向的个体身上时,这些变化可持续发展,形成病理性改变,故被称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转归和防治的过程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以躯体症状为主的一组疾病。
(9)情绪的成分(p55)1)主观体验是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是心理活动中的独特知觉或意识。
2)生理唤醒是人们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身体内部发生的相应变化。
3)外显表情是情绪具有的特殊外显表现。
(10)心理不健康的类型①一般心理问题;②严重心理问题;③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11)正面错觉(p97)是对现实的正面但是错误的解释。
包括:1)过度的自我评价;2)夸大的自我控制感;3)不切实际的乐观性。
(12)动机的功能(p139)1)始发功能,它激发一个人开始做某件事情;2)指引功能,它使行动朝着特定的方向、预定的目标进行;3)激励功能,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动机会对行动产生程度不同的激励作用。
二、名词解释自尊: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感。
健康人格:是人格的统一的、和谐的、协调的积极状态,是与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良好适应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是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理性追求的动力结构;就是在状态上、结构上和动力上趋向个性积极发展的人格特质。
压力:是刺激——反应之间的作用。
三层含义:1)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内外刺激;2)是指个体感知到的、体验到的主观的情绪反应;3)是指个体主观的应对能力与客观的应对情境的相互作用。
生活事件:是指那些非连续性的、有清晰起止点的、可以观测的、明显的生活改变,对于这些生活方面的突然变动人们很难有效地应对处理,是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
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应对:个体努力控制对压力性情境的评价产生的情景需要和个体可利用的资源之间可觉察的差异的过程。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和心理活动、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个性: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进行归因时,观察者常常过高估计行为者内在稳定的个性特征,也就是降低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夸大行为者个性特征。
三、简答(1)认知失调理论及减轻不协调认知的方法(p46)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用以说明态度和行为改变的理论。
力图从个人认知系统与现实的不一致关系中寻找动力产生的根源,而不是把动力仅仅归结为人所固有的本能和潜能。
(费斯廷格)人们的认知元素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认知协调;②认知无关;③不协调关系。
方法:1)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引进新的认知要素,增加与已有认知相协调的新的认知要素;3)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减少不协调关系中认知要素的重要性。
(2)埃利斯ABC理论的基本思想(p101)艾利斯认为,人们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潜质。
一方面,人们天生的知道自我保护,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从错误当中学习;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自我贬损,短见识,不愿意透彻地想问题,重复同样的错误。
核心思想:事件本身不引起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是由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导致的。
A:诱发性事件;B:信念和思想;C:心理行为结果。
A→B→C(3)情绪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p112)1)有明确的诱因情绪的发生、发展不是无缘无故地、莫名其妙的出现和延续;2)反应适度情绪产生应该与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原因相关,强弱程度互相匹配;3)恰当的表达①紧张适度,心身和谐;②适当表现,疏导有方;③乐观开朗,面向阳光。
(4)健康信念模式(HBM)的基本内涵(p127)健康信念模式(HBM)是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严重性和易感性);2)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3)提示因素;4)其他相关因素。
基本步骤:害怕——知觉到效益——知觉到障碍——自我效能(5)健康的概念p5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6)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3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流行病学调查法、个案法(7)正面错觉的含义及其健康的关系(p99)正面错觉是对现实的正面的但错误的解释。
它包含三个重要的方面:1)过度的正面自我评价;2)夸大的自我控制感;3)不切实际的乐观性。
正面错觉与健康是正性相关的。
幸福健康的人往往有着正面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有更高的控制力并且对未来充满乐观态度,他们得自尊感也更高。
另外,正面错觉会使人们更愿意关心他人,正面错觉也能提高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坚持性以及实际的创造能力。
正面错觉从三个角度与心理健康发生关系:1)幸福感和满意度;正面错觉和自己报告的主观幸福感是紧密相连的;2)关心他人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3)提高创造力。
正面错觉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正面错觉促进积极的智力活动,提高创造的动力及坚持性。
(8)压力源转化为压力的动态过程(p266)压力的来源——威胁的知觉——负面情绪反应1)压力源是能够伤害或威胁个人的任何情境或刺激,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因素。
压力源不构成实在的压力。
如果个体对这个压力源没有感受,压力源就不是现实的压力。
2)压力感受,这种感受是通过认知评估实现的。
认知评估主体认为内部的或外部的刺激或情境对于他自己确实有所威胁时,即构成现实压力。
3)负面情绪反应,这是压力源经过认知评估成为现实压力以后同应对源较量的结果。
四、论述(一)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论述健康个性形成的方法(p184)答:(1)个体化其过程就是:1)正视并了解自己个性中的各部分;2)让个性中各个对立面得以恰当表现;3)整合个性中的各个方面;学会接纳自己(悦纳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学会爱(合作关系、利他)、学会工作(工作导致快乐感、满足感、成就感)。
(2)追求卓越1)摆脱自卑;2)为优越而奋斗;3)为实现完美社会而奋斗。
(3) 塑造行为1)强化;2)个性适应;3)适应的保持。
(4)建立幸福感(5)使自己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1)积极的自我关注;2)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承担认识的责任;从面具中走出来;为生命意义而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情感;应付问题,实现自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爱,自爱,爱与敬重别人;通过交友实现人的潜能。
3)选择做自己,具备实现健康人格的意志力。
(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自我意识的调整策略(p2)答:(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的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学业、人际交往);6)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己所谓“悦纳”,就是积极地高兴地接受自己。
悦纳是一种态度,这是促使个人产生悦纳,促使个体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
(3)努力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