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 一轮复习 第1节 化学反应速率 大纲人教版
高考化学 一轮复习 第1节 化学反应速率 大纲人教版
SO3会减小生成物浓度,刚开始正反应速率不变,而后下降;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是降低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
小,同理若增大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答案:A
【例2】 (广东高考题)对于反应2SO2(g)+O2(g)
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2SO3(g),
A.通入大量O2
B.增大容器容积
(4)-2分,忽略了催化剂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同程度,对 平衡无影响。
第(1)问ΔH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对温度改变对平衡移动的正
确判断。
(5)-3分,作图中未正确把握不同条件对达平衡所用时间的影 响。
点拨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和方向的题目。(1)因
反应为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反应,即ΔS<0,根据自发反应的
(4)A项,选用更高效催化剂,并不能影响平衡移动,NO转化率 不变;B项,升温,对此放热反应,平衡左移,NO转化率减小, 降温则转化率增大;D项,缩小体积,平衡右移,转化率增大。 故选C、D。 (5)因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所以实 验Ⅱ、Ⅲ中反应物初始浓度应保持不变,实验Ⅰ、Ⅱ对比的催 化剂比表面积改变,则反应温度应保持相等,即Ⅱ中温度为 280℃。做图中应注意:相对比实验Ⅰ,实验Ⅱ增大催化剂比表 面积,达平衡时间缩短,但平衡时c(NO)两者相等。而实验Ⅲ 升温,达平衡时间比实验Ⅱ还要短,且c(NO)变大。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复习目标展示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能够用浓度变化表示化学 反应速率,掌握计算格式。
2.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尤其是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 情况及原因。
3.能够结合图像或表格的形式描述反应速率。
知识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问题1:怎样理解平均反应速率和瞬时反应速率? 1.意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3.数学表达式:v(x) c(x) 。
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 (4)催化剂 对于某些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 改变 化学反应速率。
(5)其他因素 固体表面积、溶剂的性质、光、超声波、电磁波等,也能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 【思维延伸】
考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判断
1.计算依据 反应速率计算式:v c 。 t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
达到平衡态Ⅱ
D.同一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审题视点:将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与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相联系,只有v正=v逆时,可逆反应才达到平衡状态,只要某时刻 v正≠v逆,该可逆反应不是平衡状态或平衡状态被破坏。速率改变 情况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相联系,如本题中v正突然增大而v逆不 变,那么改变的条件肯定不是升温或加催化剂等。
题后反思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 学反应方向与限度等知识,同时也关注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考查。 根据图表进行分析,补充完整图表中的相应内容等是化学高考 命题中所呈现的新亮点。试题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判断、 推理能力,同时,也十分关注对考生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的考 查。为达到以上高考中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需要考生 狠抓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反应进行方向中的基础知识, 充分理解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和平衡常数的含义,合理设计实验 条件的控制。
ΔH-TΔS<0,可知反应的ΔH<0。
(2)前2
s内
v(N2)
1 2
v( NO)
1 2
1.00103 2.50104 2
=1.88×10-4 mol·L-1·s-1。
(3)由表格可知4 s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可得平衡时
c(CO2)=9×10-4 mol·L-1, c(N2)=4.5×10-4 mol·L-1,故平衡常数 K=[c2(CO2)·c(N2)]/[c2(NO)·c2(CO)]=5 000。
2.主要题型 (1)计算用某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2)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 相互转换。 (3)根据反应速率,计算反应进行的时间或确定某物质的变 化量。 (4)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比较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 大小。
要点深化
比较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时,应先转化为同一物质、统一单位,然后比较其数值大 小,数值越大表明反应越快。
标准答案:C
高分解密
(1)结合图象分析化学反应速率是一个难点。遇到图象曲线的 题目,首先应看懂并理解坐标的含义,正确分析反应速率图象,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看起点: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或物质的量)减小的是反 应物,浓度(或物质的量)增大的是生成物,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 起点。 ②看变化趋势:分清正反应和逆反应,分清放热、吸热反应。如 升温时,Δv(吸)>Δv(放)。分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若增大压强, Δv(增大)<Δv(缩小)。 ③看终点:确定反应物消耗的浓度和生成物增大的浓度。化学计 量数之比等于反应物浓度的消耗与生成物浓度的增加的量之比。 ④看时间:速率图象中曲线的连续或跳跃。分清“渐变”与“突 变”,“变大”与“变小”。若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 v(逆)渐变,v(正)突变后又渐小,v(逆)逐渐变大。升高温度时,v(吸) 大增,v(放)小增;增大压强时, v(气体增)查反应速率的概念、判断或比较大小,速率图象
或表格等内容为主。 【考题一】 (全国高考题)下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
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
达到平衡态Ⅱ
c(NO)mol·L-1 1.00×10-3 4.50×10-4 2.50×10-4 1.50×10-4 1.00×10-4 1.00×10-4
c(CO)/mol·L-1 3.60×10-3 3.05×10-3 2.85×10-3 2.75×10-3 2.70×10-3 2.70×10-3
请回答下列问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
(1)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H___<0(填写“>”、 “<”、“=”)。
(2)前2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
。
1.88×10-4 mol·L-1·s-1
(3)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5 000 。 (4)假设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 高NO转化率的是 CD 。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5)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 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 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2)基本图象 图象(Ⅰ) ①若a、b无断点,肯定是改变某一物质浓度(连续)。 ②若a、b有断点,可能是改变压强或温度 ③若无移动,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或对分子个数不变 的反应改变压强 ④v正在上方,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在上方则逆向移 动。 此类图象表示了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从速 率的变化及走向可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及影响平衡的因素。
答案:B
考点2 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1.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加快正反应速率;减小 生成物的浓度可减慢逆反应速率。
2.压强的改变只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当该反应是可逆 反应时,改变压强,v正、v逆都改变,气体体积之和较大的 一侧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大。
3.对于可逆反应,升高温度,v正、v逆一般都加快;降低
思路点拨: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0,A叙述符合示 意图;同一反应物在不同的平衡态下浓度不相等,只有在同一 平衡态下浓度才可能会保持不变,D叙述符合示意图;观察示 意图可知,平衡态Ⅰ到平衡态Ⅱ,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 增大了,所以绝对不会是减小反应物浓度造成的,C叙述肯定 不符合示意图。
小,同理若增大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答案:A
变式练习
2.(山东高考题改动)对于可逆反应CO2(g)+H2(g)
CO(g)+
H2O(g)在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H2(g)的浓度减小。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升高温度CO的转化率减小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恒温下,增大压强、H2浓度减小 解析:该可逆反应是等体积的,各物质均是气体的可逆反应,因
温度,v正、v逆一般都减小,但v正、v逆增大或减小的 幅度不一样。温度改变时,吸热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大。 4.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反应速 率和逆反应速率。
要点深化
1.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活化能、活化分子理论和有效碰撞理论的角度来看客观 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存在如下关系:
280 1.20×10-3 1.20×10-3 5.80×10-3 5.80×10-3
①请在上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 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 编号。
点评
(1)-2分,不能联系焓熵联合判据,结合反应特点来分析焓变。
t
4.单位: mol/(L·s)或mol/(L·min)。
【思维延伸】
知识点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问题2:某些外界条件是怎样影响反应速率的?为什么有这样 的影响?
5.内因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是 反应物的结构、性质 。
6.外因(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