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把文章写具体

怎样把文章写具体

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人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

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这就为"指导段落写具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分哪几层意思写的思路确定以后,就应根据认真观察的结果,对事物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的记叙和描写,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记叙和描写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写。

如果离开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反而显得罗嗦、累赘。

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个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

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

"这段话一开始拿人们熟悉的象和鲸作比较,接着用"32万多斤"和"4、5千斤"最大、最小的鲸的体重的具体数字,说明鲸的确很大。

再接着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体重、长度、舌头重量等数字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来状物。

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里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写出了桂林山的险峻。

再如《趵突泉》最后一段话里有四处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泉是什么样儿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

上述这两段话只作一般叙述,而不用比喻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

这里作者注意了几点:一是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类型的,但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大都为人们熟知的。

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

"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是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这段话虽仅60个字,但却真实具体地描述了从清晨到黄昏天气变化情况。

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发挥作用。

文中的"骤然"写出天气由暖变冷的渐进过程之突然;"凛冽"写出了这风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写出风势之猛;"整整"强调了风刮的时间之长。

如果我们不用上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显得不够具体。

不过,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形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实际。

我们就不能说寒风是"暖洋洋的","轻轻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暖洋洋"、"轻轻"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春风,刮得怎么样的,用来形容寒风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了。

4、写出事物的外形牲特征。

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外型特征,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其外形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请看下面一段话--"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了树叶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先看这段话对寒冬季节柳树的描写:"落光了叶子"显得光秃秃的,而松柏则依然青翠。

再看对大雪的描写:大雪过后,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而松柏树上挂着的雪球儿则是"蓬松松"、"沉甸甸"的。

不同的树种,冬天里的外形如此不一样;同是一场雪,落在不同树种子的枝叶上,形状的差异竟这么大!由此,我们平时要留心各种不同事物外形的不同特征,以及同一事物不同部分的不同外形特征,并且善于抓住这些特征,把它们写具体。

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

有的同学由于不留心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花总是红的,叶总是绿的,天总是蓝的……其实,事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请看下面一段对变化中的火烧云的描述--"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变化中的火烧云,在不同时间里色彩就不一样: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更有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

同样,即使对一种色彩,也有细微的区别。

下面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仔细瞧那浪花,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儿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同是绿色,但是作者的笔下绿得有变化,绿得不一样。

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

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变化总有个过程。

因此,我们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观察物体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事情的变化,或者是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等,都要注意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

下面是课文《海上日出》中的几段话,它写出了在通常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它旁边的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在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分四步具体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以及天空景色的变化:①天还没大亮,天空浅蓝;②转眼间,出现红霞,范围不断扩大,并越来越亮;③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半边脸,却没有亮光,继而不断上升;④太阳跳出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对日出时的每一个过程以及每一过程中天空景色的变化,观察非常仔细,才能把这一变幻中的自然景象写得十分具体。

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

环境,一般而言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有助于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比如课文《詹天佑》在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接着用两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的社会环境--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帝国主义先是百般阻挠,进行要挟,接着是轻蔑地嘲笑。

同时,还叙述了铁路干线所经之处复杂的地理条件--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社会政治背景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必然会给詹天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詹天佑毅然受了任务。

这从侧面烘托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民敢担风险的可贵品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决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恶劣而不切实际地任意夸张和虚构,也不能把环境的描写和从物行为的描写分裂开来,更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去进行环境描写。

否则,要么使人们对虚假的环境不相信,从而怀疑人物的品质;要么使环境的描写失去意义。

8、写出不同的声音。

运用确切的摹拟事物声音的词,描绘不同的声音,能使写出的文章有声有色。

请看课文《海底世界里的一段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上文如果没有"嗡嗡"、"啾啾"、"汪汪"这些模仿声音的词语,没有用熟知的"打鼾"声作比拟,只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声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这样就显得太笼统了,人们也无法知道海底的动物究竟会发出哪些声音。

9、写出怎样进行活动。

要写出人物怎样活动,除了要对人物的动作作仔细的观察,还要会选用适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下面是课文《飞夺泸定桥》里的一段话,作者通过准确使用"拿"、"背"、"带"、"冒"、"攀"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二连22位英雄最先冲向对岸的生动场面,表现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10、写出人物的外貌。

写人物,我们有时为了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需要,总是对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一番外貌的描写。

下面是对于不同时代中不同身份的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⑴可敬的老科学家头发已经花白,戴着眼镜,穿着大衣,围着围巾。

……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⑵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从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千人一面。

科学家"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目光炯炯"、"额头宽阔";而老班长则"个高"、"背驼"、"脸方"、"颧高",再看他脸部"布满皱纹"、"两鬓班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