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性质课时一节课个人思路:1.让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氨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情学法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中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
但是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实验探究法:学生对CO2比较熟悉,所以可以预先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完成对CO2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观念及能力。
同时培养他们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归纳总结法:对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阅读、实验探究之后,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
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氨水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氨气、氨水性质教学难点,喷泉原理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小结,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引入】播放新闻短片《液氨泄露》【问题】从这则新闻你能了解氨气有什么物理性质,教师并展示盛有氨气的集气瓶。
【师生互动】板书一、的物理性质颜色―――无色气味―――刺激性气体状态―――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若将试管口向上,怎样改进才能收集到氨气?画出装置氨气液氨应用:制冷剂(航天也有应用)溶解性―――极易溶于水应用:氨气的尾气处理。
根据NH 3的溶解性,NH 3吸收装置的是哪个说出理由【实验】演示喷泉实验思考:a 喷泉实验的现象及结论b 归纳形成喷泉的原理c 实验时液体往往不能充满烧瓶原因有哪些?d HCl 、SO 2 CO 2等是否也能进行喷泉实验e 请学生A 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Cu 与稀盐酸B.NaHCO 3与NaOH 溶液C.CaCO 3与稀H 2SO 4D. CaCO 3与稀盐酸F 请学生B 挤压胶头滴管胶塞引发喷泉试验的操作?【过渡】形成美丽红色的喷泉说明氨气溶于水不只是个简单的溶解过程同时也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易液化(放出大量热)【问题】氨水问什么呈碱性?板书: NH3·H2O NH4+↑ + OH-应用:氨气的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氨气是唯一的碱性气体。
【讨论】在氨水中,主要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1氨水的成分:3种分子:H2O、NH3、 NH3·H2O3种离子:NH4+、OH-、H+氨水混合物液氨成分:NH3,纯净物○2氨水溶质:NH3○3密度小于1g/cm3,浓度越大密度越小一水合氨不稳定性【过渡】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与哪类物质反应呢?【试验】空瓶生烟板书:2.氨气与酸的反应NH3+HCl =NH4Cl(强调是氯化铵,而不是氯化氨)【学生试验】魔棒生烟,感受化学的乐趣【问题】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磷酸,有没有相同的现象?结论:氨气与挥发性酸(盐酸、硝酸等)反应才有白烟生成(此为检验氨气方法之一)将氨气通入硝酸或硫酸醋酸中,写出反应的方程式:NH3 + HNO3= NH4NO32NH3 + H2SO4=(NH4)2SO4NH3 +CH3COOH=CH3COONH4应用:氨气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有关NA的考察,相同条件下,22.4L与224.4L混合气体体积是否为44.8L 【过渡】在NH3分子中,N呈-3价,是最低价,具有还原性,可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板书:3.催化氧化(工业制备硝酸的基础反应)【过渡】小结氨气的用途制纤维、塑料、染料制铵盐制尿素、制纯碱制硝酸制医用稀氨水、用做致冷剂【讨论】如果你正处于事发现场,你将如何逃生?【练习】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b和d为同一液体,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是充满2. STP下喷泉实验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若混有空气其物质的量浓度?3质量百分含量为25%的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等于12.5%B、大于12.5%C、小于12.5%D、无法确定【作业布置】同步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做作业之前复习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氨气的性质一、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气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 H24++OH-2.氨气与酸的反应NH3 + HNO3= NH4NO32NH3 + H2SO4=(NH4)2SO4NH3 +CH3COOH=CH3COONH43.氨气催化氧化本教学设计的特点: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
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
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
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
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课堂创新和反思:从彩虹喷泉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彩虹喷泉中发现氨气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上课前,老师需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创新:1、在做喷泉实验时就像上述教案中陈述的,可以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表明该过程有化学变化,并且在课堂上做颜色“鲜艳”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2、除了用热毛巾供给热来引发反应外,可以先提问学生,另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发反应,如:天气比较热时可以将我们的收搓热来引发反应。
并向学生说明,只要让瓶内氨气减少,即可发生喷泉现象;3、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教师自身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
学生:李萍学号:113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