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九年级物理练习 浮力(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浮力 2011.4一、选择题1.将同一物体放在三种不同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其中最小的是 [ ]A .图甲B .图乙C .图丙D .无法比较2.游泳的人由河边走向深水处的过程中,如果河底布满碎石子,则 [ ]A .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脚的压力越来越大B .脚疼得越来越轻,因为河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小C .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D .脚疼得越来越轻,因为人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小3. 潜水艇悬浮在海水中。
如果此时向水舱内注水,使潜水艇下潜。
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B .海水对潜水艇的压力逐渐减小C .海水对潜水艇的压力差不变D .潜水艇的下潜速度逐渐减小4.船从河里航行到大海中继续行驶时,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对船的浮力大,船将浮起一些B. 海水比河水深,船将沉下一些C. 船受的浮力不变,船的高低保持不变D. 船受的浮力不变,但船将浮起一些5. 将边长是10cm 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水槽内。
待木块静止时,从水槽中溢出了600g 水,已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g=10N /kg ),则:[ ](2009年丰台一模14)A. 木块受到的浮力为6NB. 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600PaC .木块的密度为6g/cm 3 D. 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60N6.体积相同的木球、铁球和铜球,如图1所示静止在水中。
则 [ ]A .木球可能是空心的,它受到的浮力最大B .铁球可能是实心的,它受到的浮力最小C .铜球一定是空心的,它受到的浮力最小D .木球可能是实心的,它受到的浮力最小 图17.如图所示,空心铜球悬浮在某液体中,若沿虚线部分将其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 [ ]A .大、小两块都悬浮B .大块下沉,小块上浮C .大块上浮,小块下沉D .大、小两块都上浮8.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 ,如果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央,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F ,则该物体的密度是 [ ] A .1.0×103kg/m 3 B .0.8×103kg/m 3 C .1.5×103kg/m 3 D .1.25×103kg/m 39.物体M 悬浮在水中,水对物体M 竖直向下的压力为F 1、竖直向上的压力为F 2。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08年中考14) [ ]A .F 1大于F 2B .F 1与F 2是一对平衡力C .F 1与F 2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D .F 1与F 2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M 受到的重力大小10.将质量为100g 的物体投入盛有300ml 酒精的量筒中(酒精的密度是0.8g/cm 3),静止时液面上升到400ml ;如果把这个物体放在装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则 [ ]A .物体沉入水底B .物体漂浮在水面上C .物体悬浮在水中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1.某容器装满水,轻轻放入一小球后,溢出50g 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球的质量肯定不小于50gB .小球的质量肯定等于50gC .若小球质量大于50g ,则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50cm 3D .若小球质量等于50g ,则小球的体积一定大于50cm 312.同一正方体先后放入a 、b 、c 三种液体中,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相等B .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相等C .液体的密度ρa <ρb <ρcD .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13.把一个小球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小球沉没在杯底,杯中溢出酒精8g (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g/cm 3);将这个小球放入盛满另一种液体的溢水杯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并有52的体积露出液面,杯中溢出液体12g 。
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 ] (2010区初二11)A .2.0g/cm 3B .1.5g/cm 3C .1.2g/cm 3D .1.0g/cm 314.水槽中放一个小铁盒,铁盒中放少许细线和一个铝块,铁盒漂浮在水面。
现用细线把铝块拴在铁盒下面,铁盒仍漂浮在水面,如图2所示。
讨论此时水槽中的水位以及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槽中水位不变,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B .水槽中水位下降,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变C .水槽中水位不变,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D .水槽中水位上升,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变 图215.如图所示,轻质滑轮组恰处于静止状态。
甲、乙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 ,质量比是4∶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8年宣武一模12)[ ] A .装置静止时,甲、乙受到的合力都为零B .乙对水平地面压力与乙的重力之比为3∶5C .乙如图放置与甲叠放在乙上放在水平地面时相比,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1∶4 D .甲如图放置和甲浸没在水中时,乙受到的支持力之比为16.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长方体M ,让M 从盛有水的容器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匀速下降,进入水中,直到全部浸没。
图4给出的是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与M 下降的高度h 变化的实验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取g =10N/kg )[ ]A .M 受到的重力为12NB .M 受到的最大浮力为8NC .M 的体积为4×10-4m 3D .M 的密度为1.5×103kg/m 3a b c 图3 乙图 417.如图(甲)所示,在均勻杠杆支点O 的左右两側分別掛時新金属球A 和质量为50g 的钩码B 时,杠杆恰好平衡。
若將A 浸沒在某种液体中,同时將B 向支点移动一格后,如(乙)图所示杠杆再次又平衡。
已知A 的密度为3.6×103kg/m 3,則液体的密度为 [ ]A .7.2×103kg/m 3B .2.4×103kg/m 3C . 1.2×103kg/m 3D .1×103kg/m 3二、填空题 (g=10N/kg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体积为200cm 3的物体,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5N 。
则这个物体的重力是 N 。
2.用同一只密度计测量酒精和盐水的密度,密度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于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 在酒精中露出的体积 于在盐水中露出的体积。
(填“大”、“小”或“等”)3.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物体,将其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0.5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5N ,该物体的物重是_______N ,物体的体积是_______m 3,若把此物体放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排开水银重为_______N 。
4.如图甲所示,实心物体A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N 。
将A 制成空心体B (质量不变),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如图乙所示,物体B 处于悬浮状态,同时溢出水的质量为1kg 。
物体B 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______m 3。
(09区初二23) 甲 乙三、判断题:⒈ 空心铁球放入水中,一定会上浮。
( )⒉ 能够在水中漂浮的蜡块,在盐水中也能漂浮。
( )⒊ 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浸在煤油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 )⒋ 轮船在河水中航行和在海水中航行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 )⒌ 漂浮的物体一定比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 )⒍ 石块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强越来越大,受到的浮力不变。
( ) ⒎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物体,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为0,若去掉弹簧测力计物体一定下沉。
( )8.浸入水中的铜块在下沉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大,是因为浮力越来越小造成的。
( )9.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全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 )10.从井中打水时,总觉得水桶在水中比离开水面时轻,这是因为桶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四、实验探究题1.在探究浮力问题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F 1、F 2、F 3和F 4。
其中符合阿基米德原理叙述的等量关系的是 [ ]A .F 1>F 3>F 4>F 2B .F 1—F 2=F 3—F 4C .F 1+F 2=F 3+F 4D .F 1—F 3=F 4—F 2A BO甲 乙2.小夏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如图甲所示,将一金属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缓慢进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深度h 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 .实验数据如表(二) (取g=10N/kg ) 表(二)分析表(二)中第1到5列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金属圆柱体在没有完全浸没前受到的浮力与h 成正比;(1)分析表(二)中的第6列、第7列数据,说明金属完全浸没后,所受的浮力与所处的深度h .(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表(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金属圆柱体的横截面积是 cm 2.(3)图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读数F 和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 的关系的图像是 .五、计算题1.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始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A 。
已知定滑轮重4N ,动滑轮重3N 。
物体A 重8N ,在拉力F =5N 的作用下,物体A 在水中匀速上升。
不计水的阻力、绳重和轴摩擦。
求:⑴物体A 受到的浮力(要求画出受力分析图);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水中有一个重1000N ,体积为50dm 3的密封箱,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这个密封箱提升到水面外。
已知动滑轮重为100N ,当密封箱在水面下匀速上升时,小明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200N 。
将密封箱提出水面后,又匀速提升了一些距离。
不计绳重、滑轮组内部的摩擦及密封箱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求:⑴密封箱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 浮;⑵小明受到的重力G 人;⑶密封箱出水前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η∶η '。
次数 1 2 3 4 5 6 7 h /cm 0 2 4 6 8 10 12 F /N 6.75 6.25 5.75 5.25 4.75 4.25 4.25 图甲 图乙 h /cm F / N 0 h /cm F / N 0 h /cm F / N 0 h /cm F / N 0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