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导语: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
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
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mentbook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
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考学习!《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
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
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
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
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
《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
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
“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
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
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
《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
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便是“恕”的重要体现。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人不知己,自是无碍,可这里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这些人若不知,误解就会产生,尤其无端的误解着实会让人窝气。
此时,克服心头负气虚妄,做到“不愠”,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心性,其实也是最终消弭误解,达到和谐愉快相处的最佳结果。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的结合也做了阐述和要求。
《憲问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说法,译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卫灵公篇》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生命个体真正的的自由与独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间达到高尚的纯粹——直指本心的纯粹。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当前生活姿态很有启发的语句。
时有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
《卫灵公篇》孔子说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像是对我们大一新生语重心长的告诫。
劝解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要有所规划。
《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挥霍光阴中,看到这话,仿佛就听见“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话以亲友和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不仅是孔子只忧,更应是每个在校学生之忧。
有内在目标,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讲学,要求善。
可是,正在做吗?做到了吗?这句话,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可以放松,当不能松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断绝搁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过且过是找的借口。
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畫。
”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到半道便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鞭辟入里,道理温和中性却能让偷懒者无地自容。
当没开始就打算放弃时,这句话能截断懦弱的退路。
那么,如何开步前行?我在这里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愿意虽偏向政治,但也能给予方法论的启示。
目标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从当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资本积累,一步步朝前迈进。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则是一盏指明灯。
以厚实的担当为底座,散发着浪漫与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读完,都能给人以精神力量。
读《论语》让我收获很多,我会继续读下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论语》也可算作是儒学的精髓部分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人人皆知的,初中时的语文课就接触了“论语十则”,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比如:“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等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
可惜那时候我们的知识面有限,面对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从内心领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和精华。
现在再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一书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学习态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说,读《论语》会让人在树立目标,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孔子重“孝”。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的这两段文字立足于家庭伦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思考,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的之举如今却反而逐步褪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
但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为怪。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孔子重“学”。
作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而科学的治学之道。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孔子重“德”。
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可见他对“德”的重视。
为仁者不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之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勇于进取,并身体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潜修个人的品行,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你的道德水准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境地。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
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而这些,却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1.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四十岁开始办学,直至七十三岁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师,一位闻名中外,享誉世界的教师.学生遍布全国,这使得他当时很有名.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就是路边歇息时也指导学生礼仪.教师是他一生主要事业,这为后来<>的诞生奠定基础.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界.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2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