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读《论语》有感
一说起论语,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曾经还是高中生的我们,笑言道:“我们参透半部《论语》,不奢望能整治国
家大事,管高考过就行。

”话犹在耳,却已是物是人非。

然而,学习是伴随一生的,在大学中,读经典貌似成了一股潮流,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更是
首当其冲。

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重温《论语》,曾经死板的教学参考答案似
乎有被赋予了某些新的含义。

相比较原先高压下的学经典,现在的轻松读经典更让人受益匪浅,孔子的
形象也更为鲜活了。

诵读《论语》,此书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修身、为政、学习与
教育、哲学。

这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修身,
修身则是为了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使人智慧,如此,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为政,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同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通过彼此之间的简短对话,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举止等便惟妙惟肖,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了
解了他们,更是清楚地了解了那个时代。

全书最让人感动的便是孔老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懈精神,正如
老师经常说的:“你们只要坚持去铁成科教馆听每一场讲座,仅仅是凭着这份
毅力,你也能有所成就的。

“是啊,坚持一件事情永不放弃,这对常人来讲尚
且困难,更何况是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

张岱曾说:”天下有一毫
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不知不可为而
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见孔子足以担得上”圣贤“二字。

而曾作为高考生的我们,即使是在“知其可”的前提下,在长跑的冲刺阶段,又有几人是咬紧牙关、拼力狂奔的呢?也许会
有很多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

”但又有几人是真正不悔的?依稀记得课桌上的励志名言: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但到了大学,又有
几人是依然如初的呢?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面对现实社会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却从不放弃,甚至还一路跋涉,劝说有志之士的
君子从仕,但他的辛苦付出得到的却是嘲弄、不屑、批评、愤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可见当时孔子的
无奈与孤单,他之所以不放弃,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这份担当在当时诸侯割据的年代,是太难得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社会的进步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的。

中华民族自古到今的发展,无一不在诉
说着这个真理,从家喻户晓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便可形象的说明。

而“承担”一词,随着我们日渐成长,它越来越接近我们,“责任”更是。

作为大学生,我
们已经年满十八,早已有义务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监护人”的时代已远去,我们要学会成长、要学会担当。

《论语》中最为基本的便是关于个人的修为,我们常常说“仁者爱人”,
孔子所说的“仁”究竟具体如何呢?孔子的“仁”是分四大境界的:第一境界
是“忠恕”,简而言之,“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境界是“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广泛地给老百姓
好处,周济大众;第三境界是”大仁“贡献社会,;第四境界是“大爱”,由
爱己爱人扩大为爱万物。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做到第一境界或许已是非常困难,更别说其他的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又有多少是被我们用心铭记的呢?如果我们哪怕是有一点点将之记在心里,现在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又岂会接二连
三地出现?苏丹红、工业明胶、我爸是李刚、小月月事件······无一不令我们羞愧。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有道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最愚
蠢的就是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所以,我们要三省吾身,改善自身的行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在品行上,孔子刻意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进一步突出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性。

我们要学
习知识,寒窗苦读十二余载,进入高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务必要保持初衷,护住自己的“善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
学文,任己见,眛理真”我们要时刻牢记,学习知识是为自己的修行增添力量,从而更好的为社会贡献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说起孔子,除了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是他开创了
中国教育的形式,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儒家的“儒”字在先前也是有“先生”的含义的。

读了《论语》,每一个人都会羡慕他们宽松自由、平等尊重、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相对于现在紧张的应试教育,那真是个世外桃源啊。

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现在回想起,仍会记得颜渊死后,孔子悲切的痛哭声:“噫,天丧予,天丧予!“伯牛有疾,自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名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而学生们也尊敬孔子,敬仰他
的学术水品之高,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

“学生子贡也曾将孔子比作是天上的太阳月亮,非常人所能匹敌。

的确,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无疑是优秀的,且不论他弟子三千,成才者
七十二,单论他高深的学术修为与孜孜不倦的教育德行,就让人佩服,他的“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直至今日也被无数教师效仿。

除此之外,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我们不要忘了,孔子哪怕是在传道授业,仍不忘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作
为一个有志之士的责任——使天下有道。

读到此处,在为孔子感到钦佩的同时,不仅有点心酸,也有点悲壮。

读罢《论语》,我们可以得到的又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人生最受益的书籍
之一,它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学习、继承、弘扬,作为新一代中华儿女,这是我们的职责,义不容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