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

1、《走进科学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1.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1.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2.能通过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绿萝一盆,清水。

学生:画笔,白纸,玻璃水杯。

课时安排:1课时一、谈话导入。

教师与生谈话: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板书:科学。

领生读认。

领生读开篇卷首语。

二、初步认识科学。

1.课件播放: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觉得科学课都干什么?生畅所欲言。

师鼓励表扬。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好玩的,有趣的现象?你想知道什么科学现象的秘密?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探究活动(一)观察绿萝的叶子。

你想说什么?形状、颜色、大小登都可以。

你能画下来吗?生画叶子,展示,评价。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叶子,说一说并把它画下来,全班展示。

4.探究活动(二)透过水杯看小鱼。

画一条小鱼(教师可在黑板上教小鱼的简笔画画法)透过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水杯看小鱼,你有什么发现?(注意引导用玻璃杯中间部位看)你认为可能和谁有关系?三、科学家的故事。

课件播放科学家的小动画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科学家。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四、拓展活动。

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下来。

板书设计:1 走进科学课观察实验制作2、《我的“小问号”》教学分析:本课所在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是绪论单元,起着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1.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2.能通过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基础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自带小玩具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课后拓展作业: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下来。

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评出最优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科学,这次的科学就藏在我们的玩具里。

快拿出来。

二、探究过程。

1.生拿出自带玩具,小组展示玩法。

全班展示。

师:其他同学知道这个玩具吗?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这个玩具的什么秘密?生畅所欲言。

师鼓励表扬。

小结:学习科学要勇敢的提出小问号。

2.带着这些小问号再去玩一玩我们的玩具。

(1)、遥控小汽车为什么能跑?(2)、陀螺为什么能转动?(3)、尝试让学生解决这些小问号。

(教师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3.生活中的小问号。

师:不光玩具里有小问号,在我们生活中好多事物好多现象都有值得发现的问号。

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小问号?生小组交流再汇报展示,鼓励学生发言,及时表扬评价。

生提出问号,师可适当追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谁能来解答。

将师生交流加深。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活动。

观察校园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板书设计:2 我的小问号第3课《看一看》一、教材分析《看一看》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位于教材第8至9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眼睛的作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观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观察。

2、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上课之前,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镜子、七巧板。

师:镜子和七巧板都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学具展示给老师看。

师:很好,都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学具走进科学的课堂吧!2、活动过程(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镜子,通过镜子看一下我们自己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面着自己的镜子看自己的眼睛。

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发现……生2:我发现……生纷纷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2)师:那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看七巧板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生: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通过眼睛看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

教师向学生明确,这就是眼睛的本领:观察。

(3)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你有哪些发现:生1:前两幅图都是松树,后两幅都是花生;生2:第2和第4幅图片,是对1和3的放大;生3:……学生积极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

在观察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并且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

(4)师:既然我们的眼睛这么重要,那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生1:做眼保健操;生2:写字姿势要正确:生3:不走路看书:生4:……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如何保护眼睛:正确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走路、坐车时看书;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等。

三、拓展活动师:同学们,请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呢?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明确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课题:3、看一看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讲授新课: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

预设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

预设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3、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题:4、听一听教学目标: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二、教学过程: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

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

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题:5、摸一摸教学目标: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

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