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韩平倪方树①【摘要】商贸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服务业对于提升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和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商贸服务业内涵界定的不清晰,给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府经济统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及整理,立足现实,对商贸服务业内涵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商贸服务业研究领域在商贸业中,即从事商贸活动的服务业,并进一步指明狭义的商贸服务业外延等于批发零售业。
【关键词】商贸业、商贸流通业、商贸服务业、服务业、研究评述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服务业研究热度的攀升,对商贸服务业的研究也日渐兴起。
目前,“商贸服务业”提法时常见于各大报端或是地方政府关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文件中,但是关于商贸服务业涵盖范围(即行业)的说法各异。
有学者认为商贸服务业涵盖的行业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和旅游业;另有学者认为商贸服务业研究的内容就是商贸流通业;还有学者指出商贸服务业涵盖行业的划分,应根据商贸服务业内涵作出界定。
尽管对于商贸服务业内涵或是涵盖范围界定不清晰,但各学者均认为商贸服务业对于提升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和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重新审视商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展开研究的思想动力,商贸服务业内涵的界定是本文展开研究的重点,即从对商贸服务业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过程中,展开对商贸服务业内涵界定的探讨,从而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涵盖范围,以期本研究成果能为各区域政府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二、关于服务业研究的综述(一)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②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论著中。
亚当·斯密受到重农主义思想的影响将服务业活动定义为非生产活动,后来马克思也将服务部门视为剩余部门,包括所有的非物质的商品和服务。
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包括机构)对服务范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卡托齐安(Katouzian,1970)、辛格尔曼(Singelmann,1978)、格里利切斯(Griliches,1992)、布赖森和丹尼尔(Bryson and Daniels,1998)、希尔(Hill,1999)、加德里(Gadrey,2000)、OECD(2001)、帕里内罗(Parrinello,2004)等等。
国内对于服务范畴研究的学者同样较多,但研究比较系统的学者有,李江帆、黄少军、王慎之、江小涓、许宪春、裴长洪、郭克莎等等。
①韩平男湖北人(1969-)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后备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市场理论等;倪方树(1982-)男黑龙江绥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06级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②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本文参考夏杰长、尚铁力合写的论文:《西方现代服务经济研究综述》。
由于本文重点论述商贸服务业,所以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主要是引述。
时至今日,对于服务的范畴的争议依然很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二)关于服务业分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分类的研究比较深入,各学者或机构按照其目的和标准的不同,对服务业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其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按服务活动的功能与性质的分类(1)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
联合国于1958年制定并于1968年进行了一次修正的国际产业标准分类,其中一级分类包括四方面:商业、交通仓储通讯业、服务业、其他;二级分类有14种。
第三次修正发表于1990年,修正后的分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服务业大类有11类,小类有19类。
反映了服务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与日俱增的重要性。
(2)布朗宁-辛格曼服务业分类③。
经济学家布朗宁(Browning)和辛格曼(Singelmann)于1975年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规则,将商业产业和服务业加以分类,尽管他们的分类不是很完善,但为后来西方学者所普遍接受的服务业四分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
经济学家辛格曼在1975年分类的基础上,于1978年对服务业进行了重新分类,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四类④,其分类方法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为后来的学者进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奠定了基础。
2、按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分类1970年,M.A.Katouzian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服务业的三分法:新兴服务业、补充性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
这种分类方法与费雪的“第三产业”和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相似。
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实用性和科学性颇受争议。
3、从生产(供给)角度,按生产技术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代表是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其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与1967年制定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
其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部门作为信息产业的硬件部门列入制造业;原来的出版业则列入了信息业;独立建立了“信息业”;原来的服务业细分为11个一级部门。
我国服务业分类主要以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为代表。
此外,黄少军于2000年将服务业分为经济网络型服务、最终需求服务和交易成本服务等三大类和8个二级分类⑤。
我国于1985年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别于1994和2002年参考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并根据服务业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经济统计和研究的需要,与国际产业分类接轨而进行了相应的修正。
2002年10月1日国家统计局正是公③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④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⑤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⑥。
新的分类表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活动同质性原则划分行业,进一步打破了第三产业部门管理界限。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对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部分服务门类的名称和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分类,新增了大量服务业方面的活动类别,并且新标准下的服务业中每一个行业小类,全部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最细一层分类建立了对应关系,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
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且因服务业内容复杂,从而使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给服务业的分类研究带来了极大挑战,加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迄今为止尚没有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的服务业分类体系。
三、关于商贸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综述(一)关于商贸业的评述辞海(1989年版)对商业与贸易的解释:商业:亦称“贸易”。
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
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
在国内商业中,又可分为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其性质和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商业是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是商业资本的投资领域。
社会主义商业是联结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任务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
贸易:以钱财物质相交易。
《史记·货殖列传》:“以物相交易,腐败而食之货勿货,五敢居贵。
”后通指商业,也指商品买卖的行为。
2006年夏春玉教授在《流通、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一文中指出:贸易:是指对商品的“转售”行为,包括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
国内贸易是指在一国之内进行的“转售”行为,国际贸易是指在国与国或多国之间进行的“转售”行为。
而所谓“转售”是指不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将购买的商品再销售给买者的行为。
商业:广义的商业,是泛指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即英语中的“Business”;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转售)活动的盈利性事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贸易业,既包括国内商业也包括国际贸易或进出口贸易业;国内商业又可分为批发与零售业。
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人们更习惯将国内商业称为商业,以此与国际贸易业或进出口贸易业相区别。
李江帆教授在其著作《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对贸易一词的解释:贸易分为实物产品贸易和服务业产品贸易,前者通常成为商业,后者如旅游服务产品、交通服务产品、教育服务产品的贸易,不包括在商业中。
由此可见,商业和贸易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包容对方,没有清晰的界限。
目前,关于商贸业是如何定义的,以及“商贸”二字的由来,已不可查。
然而,人们习惯地认为商贸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旅游住宿、家庭服务、理发及美容化妆服务、沐浴服务、洗染服务、⑥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日用品修理服务等行业。
其与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中对应为:[H]批发和零售、[J]住宿和餐饮及[O]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商贸业”的上述划分法,常见于一些学者的论著,及某些地方政府关于“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文件中。
(二)关于商贸流通业的评述商贸服务业的内涵虽未确定,但对于商贸流通业是商贸服务业主体的认识,是确信无疑的。
因为,这是被众多研究商贸流通的学者所承认的。
基于此,本文将对商贸流通业做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1、关于商贸流通业涵盖行业的研究黄国雄教授(2005)指出流通业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既保证生产企业对原料设备和出售产品的需要,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生活用品。
虽然黄国雄教授没有给出流通业涵盖的行业,但在其研究中将我国的批发零售业与发达国家的批发零售业进行比较,以说明流通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苏为华,朱发仓(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商贸流通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贸流通业是指与商品交换和商品流动直接相关的所有产业,如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广告业、包装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
狭义的商贸流通业仅指批发业、零售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
马龙龙等人(2006)认为流通产业应包括交易流通与物流业,即包括专门从事媒介商流的批发业、零售业,以及从事物流的运输的、仓储业和综合物流服务业等(陈阿兴、李希刚,2007)。
2007年在王波执笔的江苏经贸委课题《欧盟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江苏商贸服务经济发展的启示》中,直接将商贸服务业涵盖的行业限定为批发业和零售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十一五”期间中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课题组(2008)指出,商贸流通服务业内涵是指国民经济中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易活动的产业。
外延包括专门从事商品(服务)的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产业以及工农业领域自行开展的购销活动。
并进一步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等普遍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正在从传统服务业转入现代服务业,故商贸流通服务业也可称为‘现代商贸服务业’或‘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