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Study Summarization摘要:产业布局是人类社会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和分布。

产业布局理论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是产业布局理论的核心。

产业布局理论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调整的直接和间接的措施。

产业集聚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产业集聚现象大量存在于许多地区,促进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 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芝加哥学派; 产业集聚; 竞争优势;产业布局引言本文主要讲述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布局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为理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重点阐述了产业集聚理论中的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本文将从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区位论角度看,产业布局就是各个生产要素在企业寻求最佳生产区位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配置过程。

陆大道(1980)认为工业布局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工业企业、工业基地配置的地区和特点。

”产业布局就是研究区域内产业中各个产业类型的分布状况,动态上说就是各个产业根据生产要素、地理环境、区域政策而进行的自发的或者被引导式的分布与组合,形成整个区域工业的整体面貌的过程。

对于产业布局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理论发展除了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外,特别重视纯理论性质的研究,从韦伯到马歇尔再到克鲁格曼和波特,对现实当中的问题都是先进行理论上的抽象,然后引入参数、模型,进行理论上的检验之后,再用现实中的数据进行论证。

对我国产业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的产业集聚被界定为“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 。

现在, 将其称之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或者称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s Economy)。

产业聚集理论最早追溯于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和市场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在规模效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和产生集群的原因。

新古典产业集群理论注重研究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

新地理经济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为基础研究聚集现象。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则把产业聚集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一) 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起源:马歇尔对专业化工业区的分析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并着重研究外部经济。

马歇尔(Marshall) 是经济史上第一位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经济学大师。

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上卷) 第十章“工业组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之中集中体现了其主要观点。

马歇尔将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产业带来的好处有:1) 市场规模扩大的外部性;2)有规模的劳动力市场;3)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

集聚区具有以下特征:集聚区内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社会只是资本的积累,由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共同构建并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因而,马歇尔所描述的集聚区的特征是:区域内生产的产品类似,拥有共同的生产技巧和知识。

这种集聚被后来人称为“马歇尔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基本形式。

马歇尔从外部经济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宛川源市场和民大一条街,即典型的中小店铺企业集聚的现象。

两所大学校区附近的店铺都以小型餐厅饭馆和服装店经营为主,而很少休闲娱乐设施。

这主要是由于市场规模的外部性,为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而集聚。

小餐馆集聚利用地利资源的地理接近性,批量采购蔬菜等原材料、节约单位运输成本。

校外的小服装店进货源一般来自兰州东部市场,货源地接近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费用,批量进货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了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进而扩大市场容量,不断累积循环。

例如兰大后市场的扩建,一方面扩大了服务规模,更好的体现规模效益,另一方便,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消费选择,扩大市场容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提高对学生的服务质量。

新古典经济时代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基础阶段,其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具有外部性,以中小企业集聚为典型。

(二) 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分支。

对区位问题进行最早研究的是经济地理学家杜能。

他在1826 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第一次从区位研究的角度提出农业生产布局是由地租指数决定的,而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无关农业空间生产布局的观点。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韦伯(Webber·A)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从工业区位的角度系统的阐释产业聚集问题。

他认为聚集经济效应主要取决于聚集区域面积、企业规模以及区域内企业数量,其模型为G=g(S,T,Q)式中,G----聚集经济效应;S----聚集区域面积;T----企业规模;Q----区域内企业数量。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erugma)(1991)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克鲁格曼开始把区位问题与规模经济、竞争、均衡等问题综合在一起,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建立了一个“中心—外围”的模型,认为中心与外围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制造业的集中程度。

产业集群的组织演化过程(四)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分析集群现象。

波特教授于1998年发表了《企业集聚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产业集聚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聚的新竞争理论。

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

他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大量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等行为主体,如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最大的效果在于产生了集聚效应,共享了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强了营销优势、提高了创新能力。

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及其企业结构。

创新是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和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而产业集群恰好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硅谷产业的发展。

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依托良好的研究背景和众多人才集聚,硅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园。

硅谷的企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随着生物、海洋、通讯、空间、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硅谷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当地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基地而建立,在基地转移之后,原有的企业留了下来,其次,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优越人才条件,以及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以创新为目的和特征的产业系统,再次,具有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形成的产业链。

形成了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

表3制造业所有行业关于产业集聚、企业规模的检验结果上海江苏浙江影响因素系数 T值系数 T值系数 T值常数项 O.8104⋯ 7.4403 O.8317⋯ 8.7500 0.8786⋯ 10.1473 产业集聚 0.6203⋯ 9.6807 0.6511⋯ 7.1856 0.5434⋯ 7.4199 企业规模 0.5364⋯ 7.4581 0.3670⋯ 5.2258 0.3285⋯ 5.2498 调整的R2 0.5991 0.4558 0.5193F统计值 12.3134 5.7566 7.1344D—W统计值 2.4692 2.378l 2.2966 Housman检验固定效应同定效应同定效应注:“**-y:”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10%的水平上显著。

近几年,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为主的三大经济圈形成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地也开始了集群品牌的初步探索,塑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集群品牌。

中国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除了归结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聚和大城市群功能的集聚。

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该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集聚,韦伯所研究的产业集聚重点时强调因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

从理论上,韦伯运用模型量化分析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

他认为聚集经济效应主要取决于聚集区域面积、企业规模以及区域内企业数量。

如上海的钢铁业、汽车业、医药业、电子业等,江苏的纺织工业,浙江的服装工业等;二是该区域自发产业的产业集聚,如绍兴的轻纺业、永康的小五金业等。

总之,在长三角已经或正在形成众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聚,这些产业集聚遵循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依据地方优势,充分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区域和地方发展的支柱。

第一,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减少了集聚区内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