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于服务业的研究较早,早在1690年,William Petty 就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一书中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思想。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Fisher 最先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1957年Colin Clark 将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产业”并发现“克拉克定律”,从而使西方的服务业理论初步形成体系。
本文从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生产服务业以及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对服务业的理论进行了梳理。
一、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主要以Rostow 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和Bell 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为主。
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由低到高逐步递进。
Rostow (1960)作为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即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主要以农业为主,服务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起飞准备阶段,社会逐步由农业转向服务业,劳动力也开始不断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起飞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并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人们的价值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服务化开始深入人心,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成熟阶段,高科技的发展也使服务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大众高消费阶段,社会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物质需求转向服务需求,社会全面进入服务型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面步入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时代。
Daniel Bell (1973)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分析了这三个阶段中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在前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在工业社会,以与商品有关的服务业(商业)为主;后工业社会,以知识型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
Bell 对后工业社会的质量是以服务(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等)和舒适来定义的,因而,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也是狭义上的服务业,不包括与物质产品生产紧密相关的行业。
因此,尽管Bell 已经预见到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他所定义的服务较为狭隘,从而使得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早在17世纪,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先驱William Petty 就已经发现劳动力的转移规律,其后,Clark 和Kuznets 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均验证了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Petty 虽未提出“第三产业”这一术语,但却是经济学界公认的第三产业理论的奠基人。
其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他指出这种产业间存在的“收入差”是促使劳动国外服务业理论研究述评文/李晓青宋治涛【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对国外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系统阐述了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理论、生产服务业及服务外包等西方学者关注的服务业焦点问题,并简要提出了未来服务业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增长;述评;研究展望【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9AZZ065)。
【作者简介】李晓青,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宋治涛,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Aug.2010Gen.480No.082010年8月总第480期第08期·35·力在产业之间转移的动因,而转移的方向是由农业转移到手工业、商业和制造业。
这种关于产业“收入差异”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Colin Clark(1957)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的第三版中,提出以“服务性产业”代替Fisher 提出的“第三产业”。
Clark在配第定理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深刻关系。
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制造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
这一结论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经济学上将配第的观点和克拉克的发现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GNP之父”Simon Kuznets(1971)在Clark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力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Kuznets的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就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了,而服务业则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三、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理论(一)工业服务化理论Shelp和Riddle是工业服务化理论的代表。
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粘合起来的灰泥(mortar)。
”Riddle(1986)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
”Shelp和Riddle认为,产业生产的中间需求是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中间服务包括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流通和金融服务、与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这四点构成与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相联系的“新服务经济学”的核心。
任何服务产品的生产都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无论什么产业都将逐渐转向服务化发展。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商品和服务是互补的。
这种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部分,产业服务化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Riddle 还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an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economic sectors)”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指出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peripheral or luxury economic activities)”,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
(二)服务工业化理论服务工业化理论认为,西方经济中服务产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工业生产能力所允许的范围。
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一种障碍,阻碍着整体生产率的恢复和提高。
1967年鲍莫尔(Baumol)和1968年富克斯(Fuchs)提出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Baumol-Fuchs Hypothesis)。
此模型的基础是鲍莫尔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宏观经济模型。
这一模型研究的出发点是当时美国城市日益增长的财政危机问题,但后续的研究表明,该模型所蕴含的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服务业。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第二,服务业就业增长相对较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第三,服务的需求弹性对服务业增长有重要影响,较低的价格弹性会导致“成本病”(cost disease)。
利用“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模型进行分析的最终结果就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滞。
因此,服务产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将阻碍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就提高劳动增长率而言,引进新技术,开展类似工业化的产业化经营是一条可行之路。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运用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对就业转换的贡献等,将服务业研究纳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四、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打破了人们对服务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的乐观愿望。
于是,一些学者对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质疑,重新审视服务业的重要性。
其中,典型的理论代表为“卡尔多定律”、“新工业主义理论”和“自我服务理论”·36·(一)卡尔多定律卡尔多定律(Kaldor’s Growth Laws)是指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66年在在剑桥大学的就职演讲及同年在康奈尔大学皮尔斯纪念讲座中提出的工业经济增长的三个规律。
一是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这不仅因为从定义上讲制造业产出就是GDP的组成部分,还因为制造业的生产特征使得制造业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二是由于静态及动态规模报酬递增的缘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三是整个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大多数非制造业活动受制于收益递减,特别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活动以及许多服务业部门的活动。
卡尔多认为,英国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是英国经济失去优势的主要原因,他把英国经济中制造业就业绝对下降的现象称为“非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
他特别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将制造业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卡尔多定律对服务业发展的看法是消极的。
(二)新工业主义理论新工业主义理论从不同角度看待当代社会中白领工人增加的事实。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Galbraith (1975)认为,白领人员的增加不是服务需求增长的结果,而是物质产品的需求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促使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发生变化的结果。
未来社会并不是以服务需求增长为动力的“服务经济”模式,而是仍然以物质产品的需求为动力的“工业经济”模式,只不过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现代的工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投入方式,而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劳动投入方式。
由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与人力资本投资有关的产业,如教育会得到相应的蓬勃发展。
他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服务社会,而是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下的新型工业社会,美国社会的主要变迁不是转向服务社会,而是转向工业的集中以及权力的集中。
(三)自我服务社会理论Jonathan Gershuny(1978)认为即将来临的社会并非是Bell所描述的服务社会,而是一种自我服务社会(self-servic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