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201×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Guide of steam-blowing for thermal power station startup目次前言 (ⅱ)1 吹管目的和范围 (1)2 吹管方式 (1)3吹管参数选择及其质量标准 (1)4 吹管方法 (2)5 吹管临时系统 (3)6 吹管工艺实施要点 (6)7吹管过程安全、健康、环保技术要求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压降法在吹管工艺中的应用 (10)附录B (规范性附录)蒸汽管道、集箱和受热面钢管常用钢号、特性及其主要应用范围 (12)附录C (资料性附录)吹管时排汽管的反力计算 (13)附录D (规范性附录)集粒器的典型结构 (14)附录E (资料性附录)常用靶板器的结构 (15)参考文献 (17)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0年度电力行业标准编制、修订计划项目(××××号文)的安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8年3月颁布的《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进行修订而编制的。
本标准的修订目的是随着火电机组新型高效锅炉型式的应用和火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是为了更好的规范电力行业不同类型的新火电机组的吹管作业,规避系统和运行风险,提高机组投产的安全和经济水平,确保新机组吹管作业的安全和质量。
本标准是在总结和吸收锅炉制造厂及不同容量、不同炉型机组的吹管经验基础上制订的。
本标准适用于100MW及以上汽包锅炉、直流锅炉、循环流化床炉及余热锅炉,其它形式的机组可参照执行。
各单位应根据本导则,结合本厂机组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蒸汽吹管措施。
本标准经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多次讨论后定稿。
主要内容包括吹管范围、吹管方式、吹管参数选择及质量标准、吹管临时系统技术要求、吹管工艺实施要点及安全、健康、环保技术要求等。
将压降法在吹管工艺中的应用、排气管的反力计算、靶板器、集粒器的选用设计、蒸汽管道常用钢号、特性及其主要范围等编入了附录。
:本标准与国家电力工业部1998年版《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相比,其编写与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根据实际吹管经验和机组投产后运行情况及国内、外吹管质量评定标准的对比,本着既确保吹管质量又避免浪费的原则,将吹管合格标准重新进行了界定,以期更符合工程实际的安全、经济和质量要求。
- 随着火电机组型式和容量的发展,本标准相应增加和补充了稳压吹管要点、直流炉稳压吹管工艺实施要点、循环流化床吹管工艺实施要点、余热锅炉吹管工艺实施要点等内容。
- 对原导则中“吹管工作的安全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内容整合和增加,更改为“吹管过程安全健康环保注意事项”内容。
- 对吹管临时系统相关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增加了异种钢焊接的技术要求、临时管道支吊架和临时管道疏水相关的技术要求及靶板固定及安装位置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关于消声器的安装及技术要求。
- 对附录中关于靶板器结构中增加了较常用的法兰式直轴靶板器结构,并增加关于“蒸汽管道、集箱和受热面钢管常用钢号、特性及其主要应用范围”的附录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国家电力工业部1998年版《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1 吹管的目的和范围1.1 吹管的目的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及其蒸汽管道系统的吹扫是新建机组投运前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为了清除在制造、运输、保管、安装过程中留在过、再热器系统及蒸汽管道中的各种杂物(例如:砂粒、石块、旋屑、氧化铁皮等),防止机组运行中过、再热器爆管和汽机通流部分损伤,提高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改善运行期间的蒸汽品质。
应强调指出,不能期望吹管能清除所有杂物,首先应从制造、安装工艺上消除杂物的积存,吹管只能作为最后的一道补充手段。
1.2 吹管的主要范围1.2.1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及其系统。
1.2.2 主蒸汽管、再热蒸汽冷段管及热段管。
1.2.3 旁路系统。
1.2.4 汽动给水泵汽源管路及锅炉吹灰系统主汽汽源管路。
2 吹管方式2.1 吹管方式一般分为一段吹管和分段吹管两种。
2.2 分段吹管:第一阶段吹扫过热器、主汽管路,同时可以吹扫高旁及冷段再热蒸汽管路;第二阶段过热器、再热器串联,进行全系统吹扫。
2.3 一段吹管:过热器、主汽管路、再热蒸汽冷段管路、再热器、再热蒸汽热段管路串联吹扫,整个系统蒸汽吹扫一次完成。
2.4 再热机组采用一段吹管时,必须在再热蒸汽冷段管上加装集粒器。
3 吹管参数选择及其质量标准3.1 吹管参数选择3.1.1 吹管系数定义()()υυ=⨯⨯2200 b b K G G (1) 式中:K —— 吹管系数;G —— 蒸汽流量,h t /;υ—— 蒸汽比容,m 3;b —— 下标,代表吹管工况;0—— 下标,代表锅炉BMCR 工况。
3.1.2 采用降压吹管时,蒸汽吹管过程难以用简单、准确的方法估计吹管时的蒸汽动量,用压降比来监测和控制吹管系数比较简单易行,具体公式推导及应用参见附录A 。
压降比计算公式为:β∆=∆0p b P P (2)3.1.3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及其蒸汽管道系统吹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3.1.3.1 所有临时管的截面积应大于或等于被吹扫管的截面积,临时管应尽量短,以减少阻力。
3.1.3.2 吹管时控制门应全开;用于蓄能降压法吹管时,控制门的开启时间一般应小于1 min 。
3.1.3.3 被吹扫系统各处的吹管系数均应大于1。
3.1.3.4 降压吹管时,对于超高压及以上锅炉初始压力在5~7MPa 范围内一般可满足要求。
3.1.3.5 稳压吹管时,锅炉蒸汽量在BMCR 工况的40%~50%范围内一般可满足吹管系数要求。
3.1.3.6 吹管过程中,应对锅炉各段受热面吹管系数进行校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吹管压力或流量进行必要的调整。
3.2 吹管质量标准3.2.1 吹管按以下标准进行验收和评定:过热器、再热器及其管道各段的吹管系数应大于1;在被吹洗管末端的临时排汽管内装设靶板,靶板可用铝板制成,其宽度约为排汽管内径的8%且不小于25mm ,长度纵贯管子内径;每阶段吹管过程中间停炉冷却次数至少一次,冷却时间大于12h ;在保证吹管系数的前提下,连续两次更换靶板检查,斑痕粒度:没有大于0.8mm 的斑痕,0.5mm ~0.8mm(包括0.8mm)的斑痕不大于8点,0 2mm ~0.5mm 的斑痕均匀分布,0.2mm 以下的斑痕不计,连续两次靶板合格,即认为吹管合格。
3.2.2 当采用二段法吹管时,检查主蒸汽管道吹管合格后,再进行再热器及其管道的吹管,并检查吹管质量合格。
当采用一段法吹管时,应分别检查主汽及再热汽管道的吹管质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4 吹管方法蒸汽吹管其基本方法有两种:稳压吹管和降压吹管,两种方法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使用。
4.1 稳压吹管要点式中: β∆p —— 压降比; (经理论验算及试验,当吹管时过热器压降与锅炉BMCR 工况时过热器压降之比值不小于1.4,即能保证吹管过程中各段受热面动量比不小于1的要求。
) b P ∆—— 吹管过程中某小区段流动压降(阻力),Pa ; 0P ∆—— 锅炉BMCR 工况下该区段流动压降(阻力),Pa ; b —— 下标,代表吹管工况; 0—— 下标,代表锅炉BMCR 工况。
4.1.1稳压吹管应采用一段吹管方式。
4.1.2吹管过程中应不断增加燃料量和给水流量,随着压力的升高逐步打开临时控制门直至全开,控制门全开后应将吹管流量增大至选定吹管流量,并核算各段吹管系数能否达到或超过1,否则应根据给水泵的工作能力继续增加给水流量,同时增加燃料量,并保持合理的水煤比。
继续吹管一定时间后,根据系统内储水量的情况,逐步减少燃料量,关小临时控制门直至全关,一次吹管结束。
4.1.3每次稳压吹管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补水能力,一次吹管结束后,应停炉冷却。
4.1.4每阶段吹管过程中,至少应有一次停炉冷却(时间12h以上),以冷却过热器、再热器及其管道,利于杂质的剥离,提高吹管效果。
4.1.5锅炉点火、吹管期间,应严格按要求进行冷、热态冲洗,严格控制汽水品质。
4.1.6当再热器无足够蒸汽冷却时,应控制锅炉炉膛出口烟温不超过500℃或按制造厂家规定。
4.2 降压吹管要点4.2.1降压吹管时,用点火燃料量升压到吹管压力,保持点火燃料量或熄火,并迅速开启临时控制门,利用压力下降产生的蒸汽吹管。
4.2.2降压吹管时燃料投入速率和投入量以符合锅炉升温升压速率要求且炉膛出口烟温不超过500℃为限。
4.2.3每小时吹管次数不宜超过3次。
4.2.4每阶段吹管过程中,至少应有一次停炉冷却(时间12h以上),以冷却过热器、再热器及其管道,利于杂质的剥离,提高吹管效果。
4.2.5在吹管时,应避免过早地大量补水。
4.2.6降压吹管时,汽包压力下降值应严格控制在相应饱和温度下降值不大于42℃范围内。
4.2.7吹管过程中,应按要求控制水质。
在停炉冷却期间,应加强整炉换水。
5 临时设施的安装及技术要求5.1临时连接管及排汽管的要求5.1.1 临时管道在安装前建议进行喷砂处理,临时管道与正式管道、临时管道与临时管道安装对口前应进行严格检查,并对其内部进行清理,确保内部清洁,无杂物。
临时管的焊接应按高压管路进行,焊口采用氩弧焊打底,不残留焊渣,并经100%无损检测,临时管道的选取遵照附录B的规定。
5.1.2 尽量避免异种钢现场焊接,若进行异种钢焊接必须按《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进行处理和质量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