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
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
《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
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
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到大发展的。
主题学
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它包括对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研究。
主题学的研究方法,既是在了解掌握了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作者生活经历、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信息之后,对一部分作品进行发现和探究、挖掘出作品的主题。
除此之外,主题学的研究范畴还包括题材、母题和意象,甚至某些套语的异同、嬗变、相互影响和发展。
主题学还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何以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同时也研究有关同一主题的艺术表现、创作心态、哲学思考、意象传统的不同,并对其继承和发展进行历史的纵向研究等等。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形象学
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
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诗学
所谓诗学,并不单指关于诗的理论,而是指一般的文学理论。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对中国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旨在超越国家和学科界限,在不同的文学理论之间,在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其他艺术理论之间,进行证同辨异,追源溯流,或者旨在从不同作品或理论中,抽取或筛选共同诗学。
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必然要辨认两种诗学的异同,寻找各国文学普遍使用的那些通则或理论。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思潮。
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相关联,体现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运动
见讲义
缺类研究
如何看待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
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