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互适、互补和互证。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4.有利于国际文学交流,以及多元文化对话。
八、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可比性: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现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3.寻找可比性的原则.(1)事实关系——同源性。
(2)价值关系——类同性。
(3)交叉关系——综合性。
(4)异质性。
(5)互补性。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P38——92)一、西方比较文学.(一)史前史。
1.古罗马时代:(1)贺拉斯: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2)维吉尔:模仿荷马史诗。
3)普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4)塔西陀:《演说家的对话》。
2.中世纪(约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1453年文艺复兴):但丁——《论俗语》。
3.文艺复兴——复兴古罗马文化。
4.古典主义——“古今之争”。
5.启蒙运动——比较文学方法的启蒙。
(1)伏尔泰:《论史诗》,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探寻“共同的法则”,发展共同的鉴赏趣味,同时又维持并增强不同民族的独特的个性。
(2)莱辛:《汉堡剧评》对比较文学的贡献:①平行研究——《哈姆莱特》《赛密拉密斯》;②影响研究——马菲、伏尔泰同名剧作《莫洛珀》;③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6.浪漫主义(18世纪后半期):(1)赫尔德:《民歌集》,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现代比较文学的萌芽。
(2)歌德: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
(3)施莱格尔兄弟:《论戏剧艺术和文学》《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4)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提出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北、南文学的比较。
(二)学科史。
19世纪中叶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时机已经成熟。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1.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年英国人波斯奈特出版了《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了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比较文学进入高校课程和相关机构的设置。
1897年法国人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4.比较文学工具书的出现。
1899年法国人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5.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1900年在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
二、中国比较文学.(一)史前史。
1.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1)借古代典籍来附会佛理。
(2)“格义”,即以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之学。
(3)“合本”,即把同一部经典的不同译本合编。
(4)段成式,后来“影响研究”的早期形态。
(5)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折衷之论。
2.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1)严复:翻译《天演论》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3)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比较了中西小说的优劣。
(4)苏曼殊:牵强附会的中西比附(属于平行研究)。
(5)章太炎:从各种文学体裁产生的顺序比较了中西文学。
(6)王国维:“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阐发研究)。
(7)鲁迅:《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章。
3.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熟期(五四前至建国):(1)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
(2)创办文学团体刊物: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
(3)介进比较文学论著:傅东华全文翻译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4)提出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实质上即为影响研究)。
(二)学科史(改开后)。
1.台湾:古添洪和陈慧桦合编《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
2.内地:①1979年,钱锺书《管锤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②1985年,深圳大学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学派一、法国学派.1.代表人物:(1)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对“总体文学”作了界定。
(3)卡雷:是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
(4)基亚:是卡雷的学生,《比较文学》。
2.主要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究实事、崇尚实例、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局限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5)提出了“总体文学”一说。
3.评价:(1)优点:①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②严谨的定义、确凿的材料,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③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缺点:①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②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使东西方文学比较的研究似乎不可能。
二、美国学派1.代表人物:(1)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全面驳斥法国学派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2)列文:主张比较文学要从国际的高度来研究文学。
(3)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提出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观点。
2.主要观点:(1)提倡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2)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3)反对欧洲中心主义;(4)发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3.评价:(1)优点:①突破了法国学派机械保守的实证性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生机;②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③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本质。
(2)缺点:①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②跨学科研究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三、中国学派.四、比较文学学科史三阶段理论.1.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讲究历史的、实证的、考据的,崇尚文献学与考证学。
法国学派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了比较文学在学术界的地位。
2.20世纪50——70年代,以美国学派为中心,以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内容,讲究哲学性、美学性和文学性,方法论上崇尚美学批评、文学批评和理论总结。
3.20世纪70年代后,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成绩卓著,其中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被认为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把比较文学推进到以多元文化对话及异质文化沟通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
五、比较文学相关概念的界定.1.国别文学:是按国家政治概念区分的文学,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法国文学等等。
2.民族文学:是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是在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审美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是各国文学通过世界范围的接触,进入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的文学。
(1)歌德的“世界文学”——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2)文学经典、世界各国名家名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3)各国文学的总和。
4.总体文学(一般文学):六、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1.影响研究。
2.平行研究。
跨学科研究3.阐发研究。
4.接受研究。
第四章比较文学的类型(P101——143)一、影响研究.1.定义:是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规律,包括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等内容。
2.范围:可大可小3.传播方式:①直接的:英国拜伦俄国普希金②间接的:莱蒙托夫4.传播过程:5.理论体系:①第一是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②第二是影响的事实联系论;③第三是影响的历史意识论;④第四,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6.研究步骤:①影响存在的提出(假设);②材料的搜求和考证;③假设的证明;④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平行研究.1.定义:是将那些相似、类似但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2.范围:广泛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一端,其它学科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三、阐发研究.1.定义:是特别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比较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包含三方面内容:可以是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的相互阐发;在跨学科领域,还可以是其它学科或理论对文学的阐发。
钱锺书对“意、文、物”三者间关系的阐述:“意”是人的主观世界,“物”代表了客观世界,“文”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