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培训课件
➢ DIC发生,使血液循环淤滞,因而进一步降低 有效血容量。
➢ 继发性休克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水与电 解质补充不足。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1
病理生理
⒉出血 ➢ 血管壁的损伤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 肝素类物质增加 ➢ DIC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2
病理生理
⒊急性肾功能衰竭 ➢ 肾血流不足 ➢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 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
仿和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5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血清型 Ⅰ型 汉滩病毒 Ⅱ型 汉城病毒
致病情况 重型 中型
Ⅲ型 普马拉病毒 Ⅳ型 希望山病毒 贝尔格莱德病毒 泰国病毒 索托帕拉雅病毒 辛诺柏病毒
轻型 未明 重型 未明 未明 重型
宿主动物 黑线姬鼠 褐家鼠 大白鼠 棕背平 草原田鼠 黄颈姬鼠
免疫作用
➢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 复合物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休克和肾损。
➢ 其他免疫应答:Ⅰ、Ⅱ、、Ⅳ型变态反应也在 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8
发病机制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 IL—1和TNF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起 休克和器官衰竭
休克
当人类进入这种地区时可以被感 染得病,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
充血、出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
地,这些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 病。这类疾病的病原体能在自然 界动物中生存繁殖,在一定条件
下,可传播给人。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3
病原学
➢ 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 负性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若干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
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H传炎F染、RS源兔)的热,疾病病、)蜱,传如回鼠归疫热、、森钩林端脑
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螺旋体病、恙虫病、肾综合征出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
血热、乙型脑炎、炭疽、狂犬病、 莱姆病、布鲁氏菌病等,经常存
临床特点: 发热
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 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 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
家鼠型不明显
➢ 疫区流行类型
根据宿主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
✓ 姬鼠型疫区
✓ 家鼠型疫区
✓ 混合型疫区
✓ 平鼠型疫区
✓ 田鼠型疫区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3
国内发病情况
2006年发病人数15098,发病率1.16/10万 ,死亡173例,死亡率1.15%。
2005年发病人数20877,发病率1.61/10万 ,死亡271例,死亡率1.30%。
流行性出血管病变 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 坏死。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水肿 和出血。
➢ 肾病变 最明显,充血、水肿、出血、细胞变性
➢ 心脏病变 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4
病理解剖
膜,¢80—120nm。
➢ 基因RNA可分为L、M和S三个片段
S--核衣壳蛋白(NP)、抗原性强,抗体出现早,
用于早期诊断。
M--膜蛋白,是一种糖蛋白
L--聚合酶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4
病原学
➢ EHFV抵抗力弱, ➢ 不耐热和不耐酸, ➢ >37℃和<pH5.0易灭活,56℃30分钟和
100℃1分钟可灭活。 ➢ 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乙醚、氯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5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6
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 ➢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致病性不同 ➢ 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内可检出EHF抗原 ➢ 体外试验证实病毒可造成直接损害 ➢ 病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7
发病机制
➢ 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变 脑垂体肿大,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 死。后腹膜和纵隔有胶冻样水肿。
➢ 免疫组化检查 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肺、肝、肾、 肾上腺、脑、胸腺、淋巴结、胃、肠、胰等脏 器组织中均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5
临床表现
➢ 潜 伏 期 4—46 日 , 一 般为7—14日,以2周 多见。
➢ 大白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 ➢ 其他动物如猫、狗及家兔亦可携带病毒 ➢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8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9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0
㈡传播途径
➢ 动物传播 为主要传播途经
✓ 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感染 ✓ 消化道传播 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 ✓ 接触传播 鼠咬伤/破损伤口接触污染物
2004年发病人数25041,发病率1.85/10万 ,死亡254例,死亡率 1.01%。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4
㈣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 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 家鼠型为5%—16% 病后血清抗体2周达高峰, 可获持久免疫
➢ 母婴传播 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 虫媒传播 革螨或恙螨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1
㈢流行特征
➢ 地区性 亚洲、欧洲和非洲,我国疫情最重,除青海和 新疆外均有病例报告
➢ 季节性 全年发病,季节高峰 野鼠型11月—1月,5—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5月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2
㈢流行特征
➢ 周期性 野鼠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棉鼠 鹿鼠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泰国 印度 美国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6
流行病学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7
㈠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 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已发现约170多种脊椎动 物自然感染,我国有53种
➢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林姬鼠
➢ 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等能 显著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衰 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9
发病机制
病毒 病毒血症 发热、中毒症状
免疫损伤
全身小血管、脏器损伤
血管通透性增加
充血、出血、外渗
水肿、休克、多脏器损伤
休克
DIC
急性肾衰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20
病理生理
⒈休克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为 中毒性失血浆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