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104)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摸底调研统测

2017年高考(104)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摸底调研统测

2017年高考(104)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摸底调研统测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的中国境内,三代王朝文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曾有众多相互独立的国家并存,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提法,是把这些都当成了中华文明史也即“中国”诞生史的一部分。

其认知脉络是,这些人类群团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这也就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基础。

“源远流长”“单线进化”“从未间断”,成为中国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的主流看法。

在不少人心目中,一个默认的前提是,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古代遗存,理所当然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可以是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死亡,其诞生也可以追溯到母腹中的胚胎成形,也可以从精子与卵子相撞的那一刻开始算起,甚至父方或母方的诞生,也是这个生命诞生的前提。

说中华文明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旧石器时代的认识,显然出于这样的考虑。

然而顾名思义,在“国”前冠以“中”字,“中国”也就有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蕴。

这同时也说明“中国”已并非初始阶段的国家,显然,它一定是一个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具有排他性的核心。

因而,我们也就不能说最初有多个“中国”,作为发达、复杂的政治实体的“中国”也是不能无限制地上溯的。

考古学家观察到彼时许多古国或部族,大都经历了发生、发展乃至最后消亡的全过程,也即它们各自谱写了完整的生命史的篇章,而只是给后起的中原王朝文明以程度不同的文化给养或影响。

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它们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些人类共同体和后来崛起的中原文明之间,有一个“连续”中的“断裂”。

按古代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

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

在考古学上,那时仍属于龙山时代,在其后约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仍然处于邦国林立,战乱频仍的时代,各人类群团不相统属,筑城以自守,“逐鹿中原”的战争正处于白热化的阶段,看不出跨地域的社会整合的迹象。

也就是说,至少在所谓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学上看不到与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与此同时,兴盛一时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代之而起的是,地处中原腹地嵩(山)洛(阳)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最终崛起。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向四围辐射的范围更远大于此。

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一东亚文明的腹心地区开始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作为广域王权国家概念的“中国”,在前一阶段还没有形成。

(选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上古众多文明在文化互动中奠定后世中华文明的基础,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

B.中华文明源头无限上溯的逻辑,如同将一个人的生命史上溯至胚胎成形、精子卵子相撞甚至父方或母方的诞生。

C.“中国”两字所蕴含的“中央之邦”之意,说明作为发达、复杂的政治实体的“中国”其实是不能无限制地上溯的。

D.考古学家所观察到的上古古国部落各自的生命史的完整性,排除了中央王朝文明与上古部落文明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只是记载在古代文献上的说法,就目前的考古学发现来看,夏王朝并非中国最早的王朝。

B.至少所谓的夏王朝前期,仍然属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各人类群团不相统属,中原王朝文明尚未诞生。

C.中原龙山文化及周边各支考古学文化都没有发展为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一个重要因素是未能突破地理单元的制约。

D.二里头文化突破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中国”诞生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史中的“中国”,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概念,是东亚文明腹心地区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B.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只能从“中国”诞生算起,就此而言,中华文明虽然源远流长,但并没有五千年之久。

C.夏王朝如果在历史上确有其实,恰如古代文献记载,但由于出现在“中国”诞生之前,只能算作“前中国”文明。

D.“前中国”文明是个多元化的邦国文明,文明彼此独立,没有跨地域的社会整合,最多形成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也。

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

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

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

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

”弘度曰:“此何足畏!”欻然掷下,至地无损伤。

训以其拳捷,大奇之。

及尉迥作乱,以弘度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讨之。

弘度妹先适迥子为妻,及破邺城,迥弯弓将射弘度,弘度脱兜鍪谓迥曰:“相识不?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迥掷弓于地,骂大丞相极口而自杀。

弘度顾其弟弘升曰:“汝可取迥头。

”弘升遂斩之,进位上柱国。

时行军总管例封国公,弘度不时杀迥,致纵恶言,由是降爵一等,为武乡郡公。

纳其妹为秦孝王妃。

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

所在之处,令行禁止,盗贼屏迹。

以行军总管出泉门道,隶于杨素。

弘度与素,品同而年长,素每屈下之,一旦隶素,意甚不平,素言多不用。

素亦优容之。

上甚礼之,复以其弟弘升女为河南王妃。

每诫其僚吏曰:“人当诚恕,无得欺诳。

”皆曰:“诺。

”后尝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鳖美乎?”人惧之,皆云:“鳖美。

”弘度大骂曰:“佣奴何敢诳我?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八十。

官属百工见之者,莫不流汗,无敢欺隐。

然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动行捶楚,闺门整肃,为当时所称。

未几,秦王妃以罪诛,河南王妃复被废黜。

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

炀帝即位,河南王为太子,帝将复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

使者诣弘升家,弘度不之知也。

使者返,帝曰:“弘度有何言?”使者曰:“弘度称有疾不起。

”帝默然,其事竟寝。

弘度忧愤,未几,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九》)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B.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C.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D.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旧指女子出嫁。

文中指崔弘度的妹妹之前嫁给尉迥的儿子为妻。

B.爵,即爵位、爵号。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

C.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D.闺门,文中指女子闺房之门,专指妇女居住之处,后来也代指妇女、妻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弘度胆大无畏,身手灵活。

崔弘度与宇文训登上高楼顶层,宇文训俯瞰而生恐惧,崔弘度竟然一跃而下,毫无损伤,令宇文训大为惊奇。

B.崔弘度国事为重,绝私弃情。

崔弘度与尉迥虽为姻亲,但攻破邺城后,他用言语刺激尉迥,逼得尉迥自杀,并让自己的弟弟崔弘升斩下尉迥的头去领功。

C.崔弘度在意地位,不甘屈下。

杨素与崔弘度官品相当而年龄小些,所以杨素常常谦卑对待崔弘度,但崔弘度一旦隶属于杨素,则颇不服气,显得气度狭小。

D.崔弘度待人严酷,令人畏惧。

仆人妄言鳖美,被其杖责;下属官员见到他也恐惧流汗,不敢欺瞒;他治家如为官,即便是发已斑白的子弟也照样被毒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

(2)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六首(其四)【唐】李白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①云砂:亦作“云沙”,指白云和黄沙,借指边塞风光或边塞地区。

②沙棠:植物名,果实味道像李子。

③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情绪。

8.全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9.诗歌最后六句是如何表现相思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其理由是“,”,韩愈因此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回首故国,李煜在《虞美人》中禁不住感叹物是人非:“,。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冯唐易老”来表达壮志难酬之意,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有类似表达,即“,?”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国旗蒋一谈我正在调研北京胡同里的日常生活,要完成五千字的毕业论文。

转了几十条胡同,还没有找到大脑里早先储存好的胡同味道,忽然发现自行车骑起来越来越费劲,原来是两个轮胎都瘪了,我只能下车,推着往前走。

忽然感觉有雨落下来。

我加快步伐,几乎是推着车子跑了;拐了一个弯,没有修理摊,又跑过一条胡同,拐弯,还是没看见修理摊。

我看见一个高高的门楼,和门楼里面气派的红色大木门。

大木门是关闭着的,门上面镶满数不清的金黄色铆钉。

我紧跑几步,迈上台阶,站在门楼里面。

突然听到一阵犬吠,是从大门背后传来的,我打了个冷颤,似乎看见大红木门在晃动。

犬吠更近了,我能想象出凶狠的狗嘴和狗牙。

“干什么的?”一个女人在门背后喊道。

“我……避避雨。

”“别靠上门啊!”女人的声音充满厌恶。

犬吠声更大了。

女人和狗走了,我长长地喘口气。

雨稍稍变小了,我推起自行车王胡同口跑,运动鞋和裤腿全湿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