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属于原核生物B.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溶酶体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D.核膜具有四层磷脂双分子层【答案】B【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师点睛】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2. 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B.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仍然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C.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从环境中摄取碘的过程消耗能量D.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均通过胞吐排出细胞【答案】D【解析】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的速率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A正确;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B正确;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从环境中摄取碘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不一定通过胞吐排出细胞,如性激素,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3. 下列科学史中,采用相似核心技术的是①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②郝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③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特定物质分子与基因结合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④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可以发光的转基因鼠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荧光分子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名师点睛】荧光标记法(Fluorescent Labeling)是利用荧光蛋白或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志物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荧光蛋白为绿色和红色两种:(1)绿色荧光蛋白(GFP)常用的是来源于发光水母的一种功能独特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kD,具有238个氨基酸,蓝光或近紫外光照射,发射绿色荧光。
(2)红色荧光蛋白来源于珊瑚虫,是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同源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红色荧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 某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些植物茎段生产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注:表中“-”表示不添加,“+”表示添加A.对比I和IV、III和VI均可说明植物近段时间常与光照时间有关B.据I、IV、V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延长工作时间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C.若在第V组实验中施加赤霉素,茎段可再伸长D.证明“赤霉素合成制剂能抑制茎段伸长”的最佳证据是II和III得实验结果【答案】D【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B.七星瓢虫在同一棵树上的集群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碳循环是指在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答案】C【解析】建立数学模型“S”和“J”型曲线,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而同一棵树上的集群分布的七星瓢虫只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碳循环是指在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C正确;各个营养极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6. 关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肌肉细胞中编码RNA聚合酶的基因不表达B.一个tRNA上的反密码子只能与mRNA上的一种密码子配对C.线粒体、叶绿体中可发生DNA复制,但不进行基因的表达D.一条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生成多种肽链【答案】B【考点定位】基因的表达【名师点睛】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要酶(RNA聚合酶)和能量。
29. (10分)为探究光照强度,施氮量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黄土高原上一种典型的草本植物——白羊草进行实验(除探究因素外,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A点时,白羊草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与A点相比,B点C3化合物的合成速率_____________(填“较快”、“较慢”或“不变”)。
(2)C点后白羊草的净光和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
(3)若长时间处于光照强度500μmol•m-2•s-1、施氮量2.5gN•m-2•a-1的实验条件下,白羊草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量施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加剧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
为减少氮肥的使用,科研小组提出让白羊草与豆科植物间作,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____________关系来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答案】(10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2分)较快(2)施氮量据图可知,增加施氮量白羊草净光合速率增强(2分)(3)能该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能积累有机物(2分)(4)互利共生【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30. (9分)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在T1和T2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编组为A、B。
反应结束后使淀粉酶失活。
第二步:从A、B两组装置中取出等量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甲、乙两侧,此时两侧液面高度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U型管两侧面高度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选用淀粉酶,而不用H2O2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至少需写两个)。
(3)若甲测液面高于乙侧,则说明该淀粉酶的活性在T1温度下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温度下。
(4)为确定T1温度和该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关系,利用T3温度(T3>T1)替代T2温度重复上述实验,若甲测液面低于乙侧,则说明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大于T1温度。
【答案】(9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1)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分解而影响实验结果淀粉酶溶液的浓度、用量(淀粉溶液的浓度、用量、pH 等其他合理答案)(3)大于(1分)(4)一定【考点定位】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名师点睛】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
(1)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
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性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显然,无关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PH、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干扰,造成误差。
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以减少误差。
31. (8分)在极地工作的人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与炎热环境相比,在寒冷环境中,机体更容易产生饥饿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冷环境中尿量有所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排汗量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刺激了位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_,减少水的重吸收,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因工伤造成脊髓胸段横断的某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反射活动,但会出现小便失禁现象,原因是________。
(4)寒冷环境中,鼻腔内的温度降低,便有利于鼻病毒(普通感冒的病原体)繁殖,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发挥防卫功能抵抗鼻病毒,参与此过程的特异性免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1)寒冷环境中,机体需要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因此细胞代谢旺盛,消耗的血糖量增加,容易产生饥饿感,而炎热环境中,血糖消耗量患者可以排尿,但是不受大脑控制,出现较少(3分)(2)下丘脑通透性(3)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脑(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2分)(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考点定位】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32. (12分)节瓜的花性由常染色体上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全雌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全雄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他基因型均表现为正常株(雌雄同株)。
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其中F2由F1中的正常株自交获得。
回答下列问题:(1)节瓜的花性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
(2)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一中由F1得到F2的过程。
(3)实验二中,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4)节瓜果实中含具有消炎、利尿、消肿等功效的有效成分,选择上述实验_____________可获得更多的雌株以提高结实率,从而提取更多该成分。
(5)在重复实验一过程中,发现F1正常株中每一植株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与原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1)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2)(4分)(3)AABb(4)二(5)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解析】(1)实验一:全雌株与全雄株杂交,F1全正常株,F2代的分离比接近10:3:3,共16个组合,可见该节瓜的性别决定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