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
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韩汉博“(2005)通过预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需的基金规模,分析其在同期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有:薛兴利、史建民、靳相木等(1997)通过调查山东一些省市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简单介绍了养老保险金的筹集、运营,领取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看法和愿望,而没有对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赵殿国(2004)认为养老保险的管理很重要,应该由专门的保险机构来负责养老保险金的管理。
彭希哲,宋韬(2002)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既有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陈书宏(2009)根据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应该在制度规范、财政、监管和实施四个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
刘昌平谢婷(2009)分析了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
从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设想。
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有:王海江(1998)通过对山东泰安市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过程、态度及影响因素,最后发现:农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是夫妇双方共同决定的,他们还是比较认同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够。
然后他又以山东和安徽省六村村民为例,利用调查资料,从个人特征、家庭、社区等微观层面分析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
赵建国,韩军平(2007)利用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政策两个层面分析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低的原因以及影响养老保险需求的因素;最后发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民会提高参保率,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关键应该改变目前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农民的收入。
江涛、谭静、傅新红(2007)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农户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实际参与率却很低;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最大的因素是心理因素。
吴罗发(2008)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他通过对江西地区农户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因素,最后得出: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既要考虑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缴费能力。
胡宏伟、蔡霞、石静(2009)通过对调研的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最后得出:家庭财务状况、文化程度和保险预期等是
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缴费承受能力的因素。
赵德余梁宏(2009)通过对上海郊区的调查,从村庄层面来分析影响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因素。
结果发现: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被征地规模等影响农民参保意愿。
三、新农保研究综述关于新农保可行性、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有:熊稀(2009)分析了建立覆盖全民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并且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
林义(2009)认为:完善新农保对于扩大国内需求、应对老龄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各级财政的分担、养老金的管理、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缴费意愿等是新农保建设中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难题。
唐钧(2009)提出了新农保制度的三大“软肋”: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地方政府的补贴;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
郑伟(2009)认为:与旧农保相比,新农保有了很多亮点,但着重提出了建设新农保存在的难点:地方财政配套能否落实;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的衔接等。
李伟,赵斌,宋翔(2010)在肯定新农保作用的同时,认为目前我国新农保的替代率比较低,养老保障水平低。
刘颖,何春玲,赵大全(2010)认为:资金是新农保运行的前提,保证资金对新农保的持续投入是新农保长久运行的根本。
王德文,侯慧丽(2010)分析了北京新农保运作的条件,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新农保财政上存在的压力,提出中央和地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
邓大松,薛惠元(2010)认为新农保在推行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难题,如:地方
政府财政压力大、养老金的管理不规范、集体补助不到位等;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强对养老金的科学管理等。
薛惠元。
张德明(2010)认为资金在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很重要,而最大的困难是地方有没有能力在财政上提供持续的支持。
关于新农保的实证研究有:罗拾平(2010)通过对长沙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缴费档次很低,一方面是因为制度本身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不够;为此应该完善新农保制度,并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李园园,张刚(2010)通过对安徽等12省市的调查,从农民自身的因素、补贴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很简单的分析了农民参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建议: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完善新农保的法制建设山。
张朝华(2010)通过对珠海地区农户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影响农民的参与意愿,但没有对农民的参与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
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针对在试点以前(旧农保)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及对策、基金、管理等方面。
除了王海江和吴罗发对农民参加老农保意愿分析的较深入以外。
其它站在农民的角度研究养老保险的还比较少。
由于前年才开始新农保的试点,所以到目前为止研究新农保的文章还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试点运行情况、问题、
及对策方面。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李园园、张朝华,但是他们只对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没有考虑养老意识层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没有对农民的参与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
149农村经济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