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2011-9-24年月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
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
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
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
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一1998年,为推广阶段。
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俱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仿黝 ,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
(二)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的学者对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大体上,可以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太小,覆盖对象有缺陷。
李逸波(2007)认为,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 75%在农村,然而据统计, 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
1998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 20%。
另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达近 2亿人, 但他们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 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 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刘尚洪(2010)也认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了解,对未来保险金的领取缺乏信心,所以多数农民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2009年底虽然有 8691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仅占我国农村人口的 12.1%。
2、基金储存面临风险,保值增值困难闫薇然(2010)认为,首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政府部门又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储存面临风险。
其次,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渠道较窄。
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运营效率较低,保值增值难度很大。
最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部分投资由于金融机构的原因而无法收回,相关部门迄今尚未拿出善后办法,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孟娇(2010)认为,由于农保基金实行县级管理。
运营主体过多、运营层次过低、资金过于分散,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董文成(2008)认为,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存款利息与同期通货膨胀率也是两年处于负收益的状态,以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收益也是处于负增长。
同时,由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形势估计不足,民政部门对缴费农民的承诺收益率过高,以及受银行利率多次下调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现有基金难以保值,更难增值。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无法可依,只是根据相关政策措施加以实施,基金由县级统一管理。
地方政府利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便利条件挤占、挪用和挥霍农民养老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参保人群不均衡胡文卿(2010)认为,中国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富不保贫”的倾向严重,目标群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覆盖范围上看,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农民投保金额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4、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李智(2009)认为,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
农民人均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
李文政(2009)认为,在过去20多年里,农村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甚至空巢家庭逐渐增多。
2005 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 农村中拥有五人以上成员的家庭只占总户数的19%, 而拥有七人以上成员的家庭只占总户数的2%。
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维系家庭关系的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淡化, 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农民独生子女户比例很大,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三、对现行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及建议武文莉(2010)认为,正在进行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意味着农民养老制度即将确立这是一个真正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其意义超越了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而且具有了公平、正义、共享文明进步的特征。
“养儿防老”的时代部分已经过去了。
这个制度能够维护农村老年人的理念和尊严。
这一制度受益面广、水平适度。
地方政府具有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也很。
因此,加快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
1、政府在新农保制度推行中承担更多责任。
张蓉蓉(2011)认为,要承担起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
许文兴(2006)“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力度还要相应加大”。
张建伟(2010)主张,强化政府主导意识, 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
2、郑海兵(2010)认为,需要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有效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
李文政(2009)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直接、及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 而且又简单易行,特别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
戚晓明(2005)认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第二,要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
3、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 ,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高爱华(2009)认为,现阶段,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
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入补贴。
4、李一鸣(2007)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拓宽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
在省级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受托管理机构, 受托具体管理和运作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下设县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主要负责基金的归集、支付和将基金收益分配。
四.总结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养老保险在总体上有很好的前景,在各方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 于姗姗.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出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02).[2] 李智,黄飞.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 法制与社会, 2009,(05).[3] 李文政.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 胡文卿. 关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5).[5] 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6).[6] 武文莉,郑海兵. 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最终途径[J]. 长白学刊,2010,(04).[7] 董文成.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05).[8] 刘尚洪,闫薇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9] 孟娇.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0,(02).[10] 张蓉蓉,苏伟.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政府责任的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11] 许文兴.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J] .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0- 22.[13] 高爱华.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其出路[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14] 张建伟.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型与发展[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5).[15] Aaron H J.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 [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2,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