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
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
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水中布置岛屿,也是继承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手法。
用长堤把湖面划分成儿个区域,还在昆明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孤立湖心的岛屿,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
它的实际作用是打破广阔的昆明湖面的单调气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
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
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