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课件69386

赤壁赋课件69386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 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 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骈散结合。
A
8
教学目标:
一、体会本文景、情、理 结合的特点
二、积累文言知识点
A
9
背景提示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 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 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 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 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
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A
6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
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
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
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
扁舟piān
读 嫠妇lí 川相缪liáo
愀然qiǎo 舳zhú舻lú
山 旌旗
jīng
酾shī酒
渔樵
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A
14
第一步:读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问题一: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
愀然
喜而笑
A
15
问题二:
A
27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A
28

泣舞怨
孤 舟 之 嫠 妇
幽 壑 之 潜 蛟
如 慕 , 如 泣 如

A
29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 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 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 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仙,厚道的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
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A
7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 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 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A
26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 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 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 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 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人物 活动 (体现出来的感情)
整体效果:人与自 然之间是那样和 谐亲近
A
22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 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
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
A
5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
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
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 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A
30
第三段:怀古伤时
处理方法:归纳法
A
31
知识点归纳纲要
赤壁赋
苏轼
A
1
A
2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苏 黄” 词——“苏 辛” 书、画——“宋 四 家”
A
3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A
4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 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 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 “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 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 人、词人和散文家。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 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 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 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 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文中自言愁, 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A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10
元丰二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 城外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 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 苏轼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 赤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 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
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
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
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A
23
第二段:触景生情,由乐而悲
处理方法:寻点法
A
24
重点实词 倚、和、绝、缕、嫠妇
重要虚词 而
词的活用 舞、泣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A
25
讨论: 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一 (1) 二 (2--3) 三 (4--5)
月下泛舟 吊古伤今 阐述哲理
A
乐 悲 乐
17
第二课时
A
18
赤壁赋
A
19
第二步:讲解、分析
第一段:夜游赤壁
A
20

凌 万 倾 之 茫 然
纵 一 苇
露 横 江
之水
所光
如接

A
21
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 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 怎样画?
《念奴娇·赤壁怀古》
A
11
如何学习本篇课文
抓诵读,清思路, 重感悟,多积累。
A
12
诵读: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提示: 乐

A

13
听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注 桂棹zhào 横槊shuò
倚歌而和hè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情随景生,景随情变”,随着情感的 发展,描写对象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提示:
清风明月 洞箫呜然 怀古伤己 理至释然 襟怀开朗 泣诉悲情 寄予悲风 主客自乐
A
16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