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一、选择题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A.占卜B.分封制C.禅让D.世袭制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B.秦朝C.汉朝D.唐朝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A.里甲制B.关津制C.土司制D.卫所制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2. 洪宪帝制3. 世公世卿制4. 三省制5. 藩镇割据三、简答题1. 清末新政的内容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3. 两税法的内容四论述题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D B C A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

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

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4. 三省制:三省制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行使宰相职务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因之而成熟,元废。

三省是皇帝的最高辅助机构,通常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定。

三省制反映了君权的加强。

并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5.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

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对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

J“安史之乱”后,更是出现了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力量强大、互相征战的局面。

唐中央政府曾多次试图削弱藩镇势力但都无功而返。

一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为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长年的割据战争更是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简答题1. 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末新政从1901年到1911年止,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

具体内容有:(1)经济方面,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发展民间工业,加强工业立法,确立现代企业的独立合法地位,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工业化高潮。

(2)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确立现代教育体制。

(3)军事方面,废除八旗等旧军制,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即改变原有的军制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按照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

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

虽有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朝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3. 两税法的内容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实施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

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

主要内容为: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

②不分主、客,一律按当时居住地为准,加纳赋税。

③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④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收,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

⑤量出制入,全国无统一税率。

四论述题要点如下:1、961年,宋太祖采纳赵普建议,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3、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

4、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5、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2一、选择题1、开创刺史监察郡县制度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汉景帝2、以下不属于“三独坐”的官员是( )A.丞相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3、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省对诏旨“再段执论,反对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的不负责态度。

唐太宗这样做是为了()A.集思广益解决重大问题B.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C.加强集权提高行政效率D.保证决策政令的正确制定4、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的专门官僚机构是?A.内阁B.军机处C.宣政院D.理藩院二、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制2、猛安谋克制3、藩镇割据4、三民主义三、简答题1.占田制的主要内容2.唐代御史台的机构设置与分工答案一、选择题:C A A D二、简答题1、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

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

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

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2、猛安谋克:金太祖阿骨打实行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氏族部落组织,阿骨打建金后为加强统治力量而大力推广。

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定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谋克为百夫长,猛安为千夫长。

各户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它的实行有利于推动女真族的封建化和金社会的发展。

3、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

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对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

J“安史之乱”后,更是出现了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力量强大、互相征战的局面。

唐中央政府曾多次试图削弱藩镇势力但都无功而返。

一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为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长年的割据战争更是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4、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905年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其基本内容。

此即旧三民主义,还不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4年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达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就是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同时节制资本,发展民族经济,此即新三民主义。

三,简单题1、占田制的内容:占田制是西晋武帝时颁布的土地及田赋制度。

西晋时期,曹魏的屯田制已遭到破坏,西晋颁布了新的占田制。

主要内容有: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对土族占田给予了一定限制,但也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

2、唐代御史台的机构设置与分工:唐代御史台领导者是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下设三院御史,分别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侍御史的主要执掌是知弹、三司受事、理匦;殿中侍御史主要是掌卤簿、知左右巡即“宫门内事”等;监察御史的执掌是监知朝堂、监祭、六察、知馆驿、出使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3一、选择题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2、《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指出:“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的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实行中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制度限制相权D限制丞相财权、兵权3、下列各项中,目的是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与中书决策,门下执行B.中书决策,门下和尚书执行C.门下决策,中书和尚书执行 D.中书和门下决策,尚书执行二、名词解释1、世公世卿制2、察举制3、头下军州4、洪宪帝制三、简答题1、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2、两税法的内容答案一、选择题:C BD D二、名词解释: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