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指行为人对于民事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并基于这种错误理解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
具体包括:(1)对行为性质的误解,如把买卖误解为赠与行为;⑵对标的物的误解,如把复制品当作原件;(3)对价金的误解,如将1 000元误认为100元;(4)对当事人的误解,如把某甲当作某乙。
民法上的误解仅限于对行为内容的误解,不包括对行为动机的误解,而且这种误解是重大的,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造成的。
2-因受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欺诈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以引起、强化或维持他人的错误认识并使其基于此错误认识而做出意思表示为目的的欺骗行为。
(2)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人欺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的,以引起、强化或维持他人的错误认识并使其基于此错误认识而做岀意思表示为目的的欺骗行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行为的,该民事法律行为才是可撤销的。
3.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向对方或其亲属预告危害,使其发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这种恐惧心理而作岀的违背其真实意思的行为。
4.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双方、有偿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点:(1)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 2)行为结果对一方当事人有重大不利,而另一方则获得显然超过了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利益(暴利);(3)不利一方当事人所为民事法律行为并非其本意,而是由于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原因;(4)这种不公平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或者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不公平。
需要注意的是,显失公平仅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所造成的不公平,而不包括因为受欺诈或受胁迫而造成的不公平。
三、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分析】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在被撤销后,与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样也具有自始无效的后果,但二者毕竟不同,主要表现在:1.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也不论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争议,该行为都是无效的,是绝对无效;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相对无效,是有条件的无效。
当事人提岀申请并经法院或仲裁机关认可是该行为无效的前提条件。
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起,就不发生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就没有约束力;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在被撤销之前,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就有了约束力,只有在被撤销后,才丧失法律上的效力。
当然,撤销行为具有追溯力,追溯到行为开始。
3.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或与该民事法律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无效,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受理的案件中发现属于无效范围的,也可以主动确认其无效;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通常是因该行为而蒙受不利的一方,如受欺诈方、受胁迫方)才可请求撤销,其他人不享有撤销权。
另外,在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如果属于部分无效的,没有被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
第t节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作岀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使之有效或无效的法律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如下特征:民法学1.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因缺乏处分权或行为能力而使效力不齐备。
2.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既非完全无效,也非完全有效,而是处于一种效力不确定的中间状态。
3.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分析】现行法认可的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主要有:(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依法不能从事的法律行为。
其行为效力有待其法定代理人确认。
(2)无权代理行为,但表见代理除外。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分析】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确定基于以下不同法律事实:(1)真正的权利人行使追认权,对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事后追认。
追认是一种单方意思表示,无须相对人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2)善意相对人行使撤销权,从而使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归于无效。
(3)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会因特定事实的出现而补正其效力。
第八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分析】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立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为行为人的某种特殊需要而设立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是一种特定的法律事实,它可以是某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人的某种行为,还可以是某种特定的事件。
但并非任何自然现象或任何行为,都可以作为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必须有下列特点:1.条件应当是将来发生的事实,具有未来性。
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得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
2.条件应当是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具有或然性。
如果是肯定能发生或肯定不能发生的事实,就不能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
如果所附条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
3-条件应当是当事人选定(商定)的事实,具有非法定性。
法律规定的或基于行为性质所决定的事实,不能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
如在保险合同中约定,“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就支付保险金。
这里的“发生保险事故”是由保险合同本身性质决定的,是必须规定的条件,所以在保险合同中这种事实就不能作为所附条件。
4.条件应当是合法的事实。
违法的事实,不能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
如果所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条件划分为:1.根据条件对法律行为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条件分为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
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
如“周日天晴即租车春游”,这里的“周日天晴”即是延缓条件。
在条件成就前,法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但双方的权利义务处于停止状态,在条件成就时才能生效。
所以,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
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就失去法律效力的条件。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当事人已经开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当所附条件成就时,其权利义务即失去效力。
例如,甲将自行车借与乙,双方约定,甲的儿子要用自行车时,乙即还车。
这里的“甲的儿子要用自行车”即是解除条件。
当条件成就时,甲和乙之间的借用合同即解除。
2.根据条件内容的不同,可将条件分为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积极条件又称省定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发生为其内容的条件。
如甲与乙约定•,如果甲的孩了•去国外留学,则将房子租给乙。
此约定中的“甲的孩子去国外留学”即为积极条件。
第二部分 2 0 19年今,古(.•非法学)联,.士,分析民法学消极条件又称否定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不发生为其内容的条件。
如甲与乙约定,如果甲的儿子 不回国工作,则将房屋卖给乙。
这里的“甲的儿子不回国工作”即是消极条件。
无论是积极条件还是消极条件,都既可以作为延缓条件,也可以作为解除条件。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对当事人双方都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恶意 促成条件成就或恶意阻碍条件成就,而应听任事物的自然发展。
否则,恶意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 不成就;恶意阻碍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分析】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期限的到 来决定其效力发生或者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和条件都是当事人约定的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某种限制,但二者又有不同特点。
条件的成 就与否是当事人所不能预知的,它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期限则是当事人可以预知的,是必然 要到来的。
期限分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1. 延缓期限,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的期限到来之前,该民事法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 事义务不发生法律效力,待期限到来时,其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始发生法律效力。
发生法律效力是指权 利人开始有权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
因此,延缓期限又称始期。
如甲乙双方约定,租赁合同自6月1曰 开始生效,则6月1日即为始期。
2. 解除期限,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 义务的法律效力即行消灭的期限,又叫终期。
例如租赁合同中规定的“某年某月某日”到期,这里的“某 年某月某日”就是终期。
第七章代 理第一节代理概述—、代理的概念【分析】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的法律 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是一种至少有三方(被代理人、代理人、第 三人)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
例如,甲接受乙的委托,在乙授权的范围内,以乙的名义同丙订立合同。
在 这种代理关系中,甲是代理人,乙是被代理人也称本人,丙是第三人也称相对人。
实质上甲签订的合同 是乙和丙之间的合同。
二、代理的特征【分析】代理的法律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
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代理人须有代理权,代理权的 产生或因委托,或因法定和指定,没有授权属于无权代理;二是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只能由本人实施 的行为,不得代理,如婚姻登记、遗嘱等;三是代理人在进行代理行为时,有独立的意思表示,可视具体情 况而决定表示内容,这与居间人相区别。
居间人是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其报告签订合同的机会或充当双 方当事人的媒介,而由委托人给付报酬的人。
居间人不得代委托人签订合同,此是与代理人不同之处。
2.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
代理人只有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行为 后果才能由被代理人承受,如果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就不是代理,而是自己行为,这一点使代理 与行纪相区别。
行纪也是一种合同,行纪人受委托人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民事行为并收取 报酬。
它与代理的区别在于,行纪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效果依行纪合同, 间接地归属于委托人,因此,理论上又称其为“间接代理”。
作为行纪人必须具有特殊身份,依法经核准 登记。
3. 代理主要是实施法律行为。
代理主要是为被代理人设立、变更、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如代签 合同、代为诉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