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
结构工程2011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对象性关系,我将通过它来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阐述前面所指的对象性关系。
我的专业是结构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成为一名基础设施的建造者,换句话说,我的任务是设计建筑物并实现它的存在。
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与纽带,建造者和建筑物分别作为主体与客体,通过生产劳动把它们联系起来。
在这里,人指的就是我,即建造者;自然指的就是我所设计的建筑物。
我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建筑物的大体框架与模型,然后以脑力劳动的方式设计出图纸,再通过体力劳动来把它建造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劳动的周期。
同时,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对于我们结构工程师来说,设计一幢建筑物的结构是出自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之后通过挖地基,浇筑钢筋混凝土,保养成形等等一系列活动,从原有的平地上竖起一幢高楼,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能动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当我们将要把自己在结构设计方面所具有的想象力付诸于现实中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一系列想法是要被各项条文规范所限制的,而且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是要被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建造用途等等所制约,这便是受动性的体现。
在建筑外观设计领域中,建筑师们往往会出于突破传统观念去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因此创新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便对我们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外观,而结构工程师考虑的则是建筑的安全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中认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突破了传统观念的建筑表面上可能会违背力学常识,但是随着现代土木工程中施工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一些在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变成了可能,最典型的就阿联酋的迪拜塔,迪拜塔在2009年1月17
日高度达到了最终的828米(2,716.53英尺),是人类历史上首个高度超过800米的建筑物,迪拜塔不但高度惊人,连建筑物料和设备也“份量十足”。
迪拜塔总共使用33万立方米混凝土、3.9万公吨钢材及14.2万平方米玻璃。
大厦那么高,当然需要先进的运输设备与高超施工技术。
在过去,这样的建筑方案是完全不可行的。
由此可见,人们对建筑物的高度需求、视觉需求、安全性的需求随着科学的进步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过去中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土地资源充足,人们不需要往高层空间上发展,因此对不动产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而当到了80年代后期开始,个别城市的土地资源开始饱和,不动产方面开始出台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土地紧张逼迫人们向高空与地下发展,使得高层建筑与地下室开始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带动了结构工程与基坑工程的发展。
人们对土地资源价值的陈旧观念导致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只有改变仅依赖土地资源来增加紧缺空间的这种观念,通过向高层建筑发展,甚至是向地下空间发展才能缓解这种不和谐。
在缓解这些不和谐的同时,也使得结构工程师们对传统知识领域产生一些突破与创新的新想法,推动着理论界的深入研究。
再者,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古代,结构工程领域没有成熟的法规,人们都将结构安全性的责任直接完全归于设计者和建造者,并且明确归定了建造者对结构破坏引起的灾难应付的责任,法规中包含了很多“以牙还牙”式的针对建造者的规定。
其实这并不完全合理,因为有些破坏是不可抗拒的,有很多的建造师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结构破坏而遭到不合理的惩罚。
直到1620年英国的詹姆斯一世才宣布了与结构相关的法规,这此法规包括墙体厚度等相关规定。
伦敦发生大火之后,1667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的正式建筑法案,其中就参照了上述法规。
19世纪末,随着对科学和数学知识理解的进步,人们认为工程师应控制自然界。
从面国家形成了工程机构,后来又形成了规范和标准体系。
现在的规范相比以前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规范与标准的一些细节仍需与时俱进,向前发展,这对建造者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在结构工程的每一根“脉络”中都流淌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从设计理论,施工方案,一直到最后的结构安全性能评估,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地把握这些理论,是否能够通过这些隐含的哲学思想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
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理论不是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在缓解与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