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
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
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
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
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
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
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
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
农民工只有在完成了地域迁移和身份的认同之后,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成了城市融入。
因此,了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还是从促进城市化的角度出发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政府制订各项相关政策提供导向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市和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农民工在对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如大量农民工盲目的涌进城市,给城市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如:住房急缺导致的棚户现象、城中村现象、城市交通拥挤、治安混乱等现象。
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子女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向上流动、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沟通了城乡联系,调整了城乡社会结构,使城乡之间更加和谐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3)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观念、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不断地缩小着城乡之间的差异,使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工阶层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与之相关各种制度,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被城市社会严重边缘化。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观愿望与城市体系对这一群体客观的排斥,事实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
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对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互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做出贡献。
农民工己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而迄今为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城乡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出入差距悬殊。
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使他们的生存基础不再只是单一的依附于土地,为农民工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源。
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幅的下降主要是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幅下降影响的结果,而农民外出务工、从个体经营中得到的其他收入,成为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
农民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城市接受到工业社会和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熏陶,一方面,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从事经营活动的经验,培育了市场经济的观念。
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不仅带回来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观念,带回了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观念的转变等,从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沟通了城乡联系,调整了城乡社会结构,使城乡之间更加和谐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1.2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由于农民工是在中国独特社会与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现象.因此,国外直接对农民工融入的直接研究比较少。
不过,国外对于“移民”的研究可供我们借鉴。
在西方,由于没有农村土地的束缚和城市户籍制度的阻碍,移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只要找到工作定居下来,其地域迁移、职业转换和身份变更便同时完成。
但对于他们来说,由于要经历生活空间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他们也有一个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围绕这些问题,西方的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西方学者对移民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移民的动因研究,另一方面是移民对移入地的社会适应研究。
1、移民的动因研究“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和移民动因的重要理论之一。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就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和原因进行总结。
他认为:人口流动和迁移并非随机和偶然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影响人口迁移与否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指原居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天灾、战争、动乱、生态环境恶化等对移出地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
“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良好的生存或者工作环境,也可以是政治自由。
“推拉理论”从宏观层面来研究人口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随着人口流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福利保障、收入水平等方面远超过农村,但多数农民工还是没有选择定居在城市。
“推拉理论”把流动行为纯粹看成是个人对收支成本理性比较的结果,忽视了外部因素诸如传统思想观念、国家法律对移民行为的影响。
双重劳动市场理论也被称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是由迈克尔•皮奥里于1979 年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层次,即资本密集的主要部门和劳动力密集的次要部门,这种划分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层次化;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很乐意从事那些高收入、高福利、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却很不乐意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危险性高的工作,这就使得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国劳动力有着内在的需求,正是经济体制的这种内在需求促进了当代世界人口的跨国迁移。
双重劳动市场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当代的国际移民很多发生在历史上彼此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国家之间的难题,而且,该理论首次从移民受国内在机制影响的角度探索了国际移民的成因。
同时,这一理论也较好地解释了当代发达国家的一个矛盾的社会现象,即一方面经济生活不断膨胀、对劳工、特别是外国劳工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失业率和失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选择的是体面的工作,而很多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是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不愿意选择的,他们宁愿失业,领取失业保障金和社会救济金生活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但这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又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正是这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劳动力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移民事实。
这有效的驳斥了发达国家中一贯存在的“外籍劳工接受低工资,和本地工人竞争就业机会,影响了本地人的收入和就业的”说法。
与其他移民理论一样,双重劳动市场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只考虑了移民接纳国的对外国移民的需求因素,而忽视了移民输出国的供给因素。
同时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忽略了网络移民和移民链在当代国际移民中的重要作用。
移民一旦产生,往往会自成一体,本身形成供给,创造需求。
2、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目前,由于西方国家存在大量的跨国移民,学者对移民的社会适应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同化论”和“文化多元论”。
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帕克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将“社会同化”定义为“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