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错误,走进学生心灵我是一名教师,在每天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路敏捷、思想活跃、进取心强、敢说敢为,但也存在着情绪易波动、性格执拗、喜欢冒险,经不起批评挫折,在乎他人评价等,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差错。
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犯错的动机、原因,容错、纠错,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善待学生错误,走进学生心灵。
让学生明白,错误也是一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些都表明:只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一员。
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帮助,如果老师对他们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并不断批驳他,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些、理智些,听听他们内心感受,或许我们就在这不经意中触及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反思。
要知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于学生至关重要,或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成就了学生,也或许我们不经的一句话毁掉的是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自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赏识。
也许,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其本意都是为了矫正学生已有的错误,促使其健康成长,而我们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教师为主的方式,使出浑身的招数“教育”学生,但学生并不领情;笔者以为,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作为教师更多是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剖析和思考,让学生向教师倾诉,而
教师就是做一名善于点拨的听众,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反思中获取理性的价值。
许多时候,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期望学生在自己循循善诱的教育下马上有所改观,于是当堂点名、个别谈话、家长到场,想尽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
你困惑、你沮丧:我几乎已把心都掏给了他们,可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
你想:他们听到的是太多太多的批评与训诫,即使在你认为是富有耐心的教育,其实他也会从中读到“异样”的滋味:你不行,所以我要教育你。
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教是不会产生多少积极作用。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给他们时间、空间,与他们平等对话,善待学生错误,并且意识到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
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
当然,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换位思考、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
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希望一蹴而就,而要通过教育引导,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学生也会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感觉到老师的真诚、守信及对学生的爱。
要知道,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成就了学生,也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话毁掉的是一个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学生拉家常,谈趣事,交流各种思想,倾吐心语,接触学生的心灵,感悟学生喜怒哀乐。
对于青少年学生中因主客观世界原因导致的行为偏差,要善待其错误,坚信错误是一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我们教师要像医生对症下药,寻找错误“症结”所在,注重方法、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改正成长道路上一个个错误,告诉学生:老师在乎你的进步、相信你的进步!并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成为别具特点、与众不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得卢梭说过“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父母、老师、网络、媒体的关注中,引导学生保持鲜活的个性,追求其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我们
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前提,爱学生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但学会爱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是我们从合格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新起点。
愿我们一起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与发展空间,善待学生错误,走进学生心灵,让每一颗金子闪闪发光。
很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爱好这门学科。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
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这就要教师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和蔼可亲了,学生就喜欢老师,建立在学生喜欢之上的教育和教学,就是最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和教学,教育效果自然是十分好的。
雨露是温柔的,滋润着禾苗的成长;朝霞是温柔的,沐浴出万物的生机;母爱是和蔼可亲的,孕育着孩子懂得感恩的生命;老师的和蔼可亲,可以赋予学生自信和成长的快乐,我们都能够做到和蔼可亲,做一名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学生的幸福,也是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