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题1
一、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每题2分,共30分)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
A、增强信心
B、改善人际关系
C、提高自我认识
D、为其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2、小学生的意志发展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A、意志的自觉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自制性
D、意志的薄弱性
3、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心理学家()于50年代创立的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罗杰斯
4、神经质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点:()
A、自卑B、紧张
C、好激动D、多愁善感
5、搜集学生资料、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有:()
A、客观性原则B、主动性原则
C、经济实用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6、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7、创造性人格是由()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A、动机B、兴趣
C、气质D、情绪
8、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
A、注意力缺陷B、活动过多
C、学习困难D、行为障碍
9、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评估的原则主要有:()
A、客观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D、独特性原则
10、非理性信念系统的特征主要有:()
A、想入非非
B、过分概括化
C、绝对化的要求
D、糟糕透顶
11、英国的J.P.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以下几点:()
A、流畅性B、善于思考
C、独创性D、精密性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
A、教育性原则
B、针对特点的原则
C、学生主体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A、对象的限定性B、关系的规范性
C、教师的主导性D、学生的能动性
14、促进咨询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关注B、尊重
C、接纳D、友好
15、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应采取的基本态度:()
A、共情
B、真诚
C、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D、认真
二、辨析题(对的打√号,错的打×号并说明理由。
每题2分,共20分)
1、学习障碍系指个体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
表现有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之统称。
()
2、情绪是一种客观体验,对人类的生存有重大的影响。
()
3、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是“心理断乳期”的反映。
()
4、抑郁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常常表现出社交退缩和自杀意向。
()
5、敏感性很低,反映性很低,主动性很高,反映速度缓慢,刻板,内向,情
绪兴奋性很低,在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
()
6、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7、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发生主要跟个体心身疾患的制约有关。
()
8、疲劳是指连续工作后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
疲劳是指生理疲劳。
()
9、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帮助。
()
10、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初中阶段便趋于成熟和基本定型。
()
三、设计题(20分)
试就初一学生社会退缩问题作一个45分钟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求,1.写出社会退缩的常见表现及原因;2.写出你所作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原理;3.写出心理活动课的过程设计;4.写出心理活动课的评估标准。
四、案例分析题(30分)
张某情况如下,试写下你对他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过程。
要求:1.写出你的诊断并说明原因;2.写出你的辅导思路;3.写出你的辅导方法;4.写出最后如何对你的辅导进行评估.
张某,男。
12岁,小学六年级。
因一年来以下行为问题父亲带其来咨询。
1、问题行为概述
(1)行为方面:
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恃强凌弱、打架斗殴。
③经常故意偷盗校内外财物,附近有些居民会到学校反映情况。
④经常到学校周围的小店、小摊欠帐和行窃。
⑤伙同中学生欺负中、低年级的同学。
⑥经常做些危险动作,如:从三楼阳台内侧翻到三楼阳台外侧,会在三楼阳台台面上行走。
⑦频频进入游戏机房玩一些不健康的游戏。
(2)学习方面:
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经常旷课。
(3)性格方面:
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散漫任性;经常模仿电视里一些有武功的头领,所以某些同学中有一点“号召力”;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爱发脾气;有缺点或错误能承认,但坚决不改。
2、个案生活背景
简史:8岁父母不和,10岁父母分居,12岁父母离异。
家庭关系:父亲是某影剧公司的经理,多才多艺,文章写的相当漂亮。
父亲极爱面子,每当被学校请去解决孩子问题时总感到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有时会袒护孩子。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位妻子,父母年龄差距大,母亲是位工人,喜爱打扮、喜欢到处游玩,对家庭和子女很少关心,不负责任。
有时接儿子回家路上看到别人在路上打牌、下棋,会扔下儿子自己去玩。
在儿子读一年级时母亲迷上了打麻将,每天沉迷于麻将桌,置家庭于不顾。
父亲不堪忍受这种生活,经常与母亲争吵,父母关系迅速恶化,导致分居,张某经常穿梭在父亲和母亲家。
父母为争夺对孩子的抚养权经常满足于他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对他百依百顺,有时又为了种种利益,对他不管不问、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