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略讲)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略讲)【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例: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例: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析: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见谅”即“请原谅我”)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例: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三、倒装句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

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一)宾语前置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二)介词结构后置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三)定语后置1、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中+之+定)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赤壁之战》)(中+定+者)C.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中+数量词)(四)主谓倒置概念:也叫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用“之”“是”提宾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中+之+定”定语后置“中+定+者”“中+之/而+定+者”“中+数量词”谓语前置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还有介词“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教学重难点】1.对文言句式的掌握和分析是难点,学生要掌握必备的语法,尤其是一些虚词的作用。

2.学会翻译句子,是解题的关键。

【特色讲解】例1. 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答案:C例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

解析:“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答案:B例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解析: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A例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

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

答案:B例5.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

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

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D.“一何”(这么),表感叹。

答案:B例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2015西城一模)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解析: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

答案:B【当堂练习】A1.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

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1)“释之,以为寡人戒。

”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