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1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 ol.27 N o.12010年2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Feb. 2010[收稿日期]2009-10-22[作者简介]白昌红(1977-),女,山西文水人,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
清代山西婚俗的区域差异白昌红(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 要:依照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三项指标将山西分为四个婚俗区。
由于山西省南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加之山西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其境内的婚俗在地域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婚俗区;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中图分类号:K 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1-0089-07 婚姻作为人生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受到国人的特别看待与重视。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形成的家庭是生动的社会细胞,所以剖析婚姻问题对于认识社会与历史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婚姻习俗是婚姻问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婚俗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
有关婚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这些成果大都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婚姻礼俗作考证和描述,很少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加以论证。
中国传统婚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古代,从择偶到结婚共有六个程序,合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为了便于婚俗区的划分,可将婚姻仪式按从议定到缔结的前后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三部分。
婚前礼俗是指嫁娶前所进行的议婚、定婚过程,即“六礼”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仪式,主要反映双方家庭在婚姻缔结时的经济交往关系;嫁娶仪式是指结婚当天所进行的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婚后礼俗是指嫁娶后第二日所进行的一些仪式,包括庙见、拜大小、下厨及回门等几项内容,嫁娶仪式与婚后礼俗则体现了婚姻的社会性。
本文选取清代山西婚俗作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地方志中有关婚俗的史料为依据,对清代山西婚俗的地域分布进行描述,深入分析这一分布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另外,本文所指的山西省并非清代山西全境,而是指除归绥六厅及朔平、大同两府长城以北地区外的地域范围,即今山西省所辖范围。
一、婚俗分区根据清代山西各地婚俗的组合特征,可将山西分为四个婚俗区:晋南区、晋东南区、晋中区、晋北区。
下面对这四大婚俗区的特点进行逐一描述。
(一)晋南婚俗区这一地区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主体,包括平阳府、蒲州府、隰州、绛州、解州全境及霍州除灵石以外的属县。
这一地区婚俗的主要特点是:乾隆以前“门第”是婚姻缔结的首要条件,乾隆以后婚姻议定注重经济交往,且女性在婚姻缔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区婚俗内部差异较小,一致性较强。
康熙《临汾县志》载:“近时,士大夫只重门第,议婚多不待男女之长。
”[2]光绪《翼城县志》卷21《风俗》亦载:“两姓相合,最重门第,不当,断不苟就,贫富非所论也。
非惟绅士为然,即商、贾、农、工亦尔。
倘非偶联姻,则乡党不齿焉。
”“昔崇门第,今颇论财。
娶日,张筵戏剧,富家率以为常。
”(道光.太平县志:卷三)有关该区婚姻注重财礼的描述:“第近世议婚者,率趋势利,不择人品。
较聘财,几于鬻・98・女;责资装,近于索负。
”(康熙.沃史)“从无以财行聘者,客户间有之,邑人以为耻云。
此乾隆以前俗也,今大变矣。
百余年来,渐重财礼。
光绪中,贫家行聘,无过五十千者;至光绪末,增至二百千;今则三、四百千不足异矣。
”(民国.乡宁县志:卷七)民国《芮城县志》卷5《礼俗略》载:“娶时,亲迎,秩然有序,百辆迎送,灿烂盈门,富者招鼓乐,十数人;贫者亦不下四、五人。
若无声乐,女家辄不允其迎娶。
”“解俗,男女议婚,男先求女,媒妁往来,未有成约,尽许女家不从,不许男家不允。
”(民国.解县志:卷四)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女性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晋南地区的嫁娶仪式非常规范,大都包括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
乾隆《曲沃县志》卷23《风俗》载:“至期,婿迎于女氏之门。
归,婿先入,以俟交拜,于床前行合卺礼。
”民国《安泽县志》卷4《村里志・风俗》载:“亲迎日,肩舆结彩,导以鼓吹,先拜天地,次交拜,入洞房合卺。
堂设酒席,以款送亲之客。
”民国《解县志》卷4《礼俗略》载:“娶时,亲迎、奠雁、御轮,秩然有序。
男女百辆迎送,盈门灿烂,灼然可见。
合卺而饮,(共)牢而食,略有古意。
”婚后礼俗的内容与时间安排,晋南地区基本相同。
这一地区大都于结婚次日谒庙、拜大小,并于当天回门。
民国《浮山县志》卷32《风俗》载:“(结婚)次日,谒庙,拜高堂叔伯,娣姒之属;旁午,婿妇诣母家,筵宴至晚而归,俗名曰‘回门’。
”“(结婚)次日,妇庙见,女家各送果品,妇贽见舅姑,拜姻戚、邻里。
婿同妇往见女之父母,谓之‘回门’。
”(光绪.直隶绛州志:卷二)(二)晋东南婚俗区晋东南即太行山以西、太岳山及王屋山以东的山地、丘陵地区,包括潞安府、泽州府、沁州、辽州。
这一婚俗区的主要特点是:古之“问名”礼,清代被叫做“取四柱”,且对媒人、姻戚较为重视,一般都以亲友为媒。
嫁娶一般不亲迎,只有士大夫、富家大户间行亲迎礼。
乾隆《沁州志》续卷1《风俗》载:“初议婚,婿家求亲友为媒,往来通言,不用三姑六婆。
(州县同)定婚日,各将婿妇所生年、月、日、时干支书诸绛帛(家贫用纸),设席宴媒,令其往来相易,先男后女,谓之‘取四柱’。
盖亦古问名之遗意也。
……至期,婿家主婚者诣女氏,具柬拜送,女氏主婚者拜受。
是日,冰人、姻戚毕会,女氏设席礼宾,尽欢而罢。
”嘉庆《长子县志》卷2《风俗》亦载:“定婚日,各将婿妇(生)年、月、日、时书于绛帛或柬,设席宴媒,令往来相易,先男后女,谓之‘取四柱’亦古问名之遗也。
……至期,婿家具柬亲诣女氏拜送,冰人、姻亲毕会,女氏设席礼宾。
”在议定婚时不甚注重经济交往,“其纳币,巨室不过百金,庶民仅钱数千”。
晋东南地区的嫁娶一般不亲迎,只有士大夫、富家大户间行亲迎礼。
“他若告祠、醮命、奠雁、合卺诸仪,颇近于古。
”(光绪.长治县志:卷八.此外嘉庆.长子县志:卷二,民国.襄垣县志:卷二,乾隆.沁州志:续卷一,光绪.屯留县志:卷三等志俱载此言)县志中有关这一地区婚后礼俗的记载均相对简略。
(三)晋中婚俗区这一地区为山西中部以太原盆地为主的地区,包括太原府、汾州府、平定州(不包括盂县)。
晋中地区婚俗的主要特点是:清代时奢侈之风日盛,奢侈之风波及婚姻礼俗。
晚清太原乡绅刘大鹏在其日记中对太、汾两府的奢靡有多处描述:“太原一郡风俗奢靡,太谷、祁县为最,此间左近各村庄奢靡特甚焉,妇女之衣其工费有十数千者。
”[3]114对于婚姻礼俗中盛行的奢侈之风,刘大鹏在日记中也多有记载,他记述南席村武家嫁女的妆奁“十分奢华,首饰皆赤金、玉翠、玉宝石、珍珠等物,衣服皆花缎、湖绸、锦绣、绮纨等件,约值五、六千金……目见之者莫不哗然夸之曰:‘如此嫁女,方不虚生于天地间矣’”。
[3]109旁人对武家妆奁丰厚的欣羡,反映了在晋中地区奢华之风已深入人心。
“男女新服,陪嫁妆奁,在乾嘉时富家之奢,实而且华,珠玉币帛,绮 皮服,冬夏礼衣,无一不具……咸同以后之奢,华而不实,金翠首饰,绸缎时衣,有皆满。
”[3]298-299“近来风俗,婚姻丧事,宗宗件件,只是夸其富有,并不惜钱。
”[3]56(民国.临县志:卷十三,民国.榆次县志:卷十等俱载此言)此外,地方志中对此也有记载:“娶亲,士大夫用肩舆一乘,鼓乐六对;至于庶人,止用彩车一辆,鼓乐二对;今习奢华。
”(光绪.徐沟县志:卷五)“近复习尚奢侈,婚丧宴会及服食用之属,率皆趋华厌朴,务为观美。
”(民国.山西平定县志辑要)这一地区在婚姻议定中“纳采”一项悉尊古礼。
光绪《兴县志》卷7《风俗》载:“兴邑谓纳采为‘许话’,纳币为‘送钱’,俱不告庙具书。
许话之日,男家惟写庚帖并钗镯等项,请亲朋四人为媒送至女家,女家写庚帖,以靴帽等项回礼。
”“纳采用钗钏之・9・类,女家以书笔之类答之。
”(光绪.太谷县志:卷三)该地区嫁娶仪式规范,过程较繁琐,场面较大。
“及期,婿以羊酒、彩轿,轿夫皆红衣大帽,彩旗鼓吹,火炮、骑枪二对或四对,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娶客’,亲迎。
女家设筵请内亲。
宴至昏,与婿花红,亦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送客’,兼致金银、首饰、衣服等物。
新妇父兄抱新妇上轿。
至婿门,用相礼人撒帐以五谷,门旁设草二束,覆之以红帛,燃火以拔除不祥。
新妇背镜,步则藉以红布或生绢。
新婿执弓矢至垣中天井。
翁姑拜祖先,新郎、新妇皆却立不拜。
门限置马鞍,取平安也。
床头预设柳斗,入,将男女所执物皆纳其中。
食新妇以拌面汤。
夜灯不息,忌三日不扫除。
亲友贺,多书喜联贴门外。
“(光绪.平遥县志:卷一)“至期,婿或乘马,或坐肩舆,备彩仗鼓吹,亲迎于女氏之门。
主人揖入,待以宾礼。
新妇则戴凤冠,衣 衣,上彩舆,随婿而归。
门之左右先设草二束,罩以朱帕,取束楚在户之义。
童子捧盘,盛五谷、青线之类,迎面掷之。
履黄绢而入,诣香案前。
案设圆斗,盛五谷,插弓矢、称、 (织具)、车辐(如车辐之制,小而短);又以彩线系小花瓶、锦盒,施于车辐之端。
男拜女立。
拜毕,男持弓矢,侍者随摔圆斗入洞房,置床上。
洞房□间设马鞍,下置粉茧诸品。
入后,妇女取之,以为喜饼。
床角树四矢。
纳枣、桃等果于座下,新妇坐其上,男出,则拜父母亲长。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在婚后礼俗方面,该区大都为婚后次日“见大小”,拜婿之父母、叔伯、亲友等。
“次日,晨起食后,送亲者回女家;婿偕新妇拜父母,以及伯叔、亲友,名曰‘见大小’。
”(民国.临县志:卷十三)“次日,不庙见,谒拜舅姑,会诸戚党遍拜。
”(光绪.续苛岚县志:卷十)“合卺次日,婿妇拜祖先、父母及亲族。
”(道光.阳曲县志:卷八)对于“回门”的日期各县不一,平遥、清源、太谷为第十日;永宁州、临县、岢岚州、榆次为第三日;太原、阳曲为第九日。
根据婚嫁论财、奢靡的程度可将该区分为两个亚区:1.山东亚区。
即太原、汾州两府吕梁山以东地区,包括汾河中游两岸的平遥、祁县、太谷、榆次、介休、汾阳、孝义、文水、清源、徐沟兼及寿阳、平定、阳曲。
该区奢靡之风严重。
2.山西亚区。
即太原、汾州两府吕梁山以西的地区。
该区民风淳朴,奢靡之风较轻。
光绪《兴县志》卷7《风俗》载:“送钱之日,旧俗犹送银米,近只送首饰,贫者不过红绸一匹。
女家以受以财为耻,犹有古道。
”且“送钱之日,只送钱二、四千,并四季衣服。
女家以多受财礼为耻。
”(民国.临县志:卷十三)(四)晋北婚俗区晋北即山西北部以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为主的地区,包括大同、朔平两府除长城以北地区的属县,忻州、代州、宁武府、保德州及盂县、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