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学基础
睫状体
• 睫状体的组织结构:睫状肌、实质层、睫状上皮层
• 睫状肌收缩,与悬挂的晶状体参与调节
• 实质层:睫状体血管层的突起形成睫状突,其前表面产生房水。 后表面朝向玻璃体。
脉络膜
• 脉络膜的组织结构:分为血管层和Bruch膜 • 脉络膜的功能: 营养视网膜的外层组织 含有大量色素细胞可吸收穿过视网膜的过量光线,防止光线在 眼内反射并起暗房作用 调节与视网膜之间的热量交换
近反射三联动
• 调节、集合、瞳孔缩小
视觉的组成
• 形觉——中心视力、周边视力
• 色觉——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
• 光觉——感觉光亮、光源的位置,称光定位(包括明适应、暗适
应)
• 立体觉——是双眼视觉完善的重要标志,是双眼能辨别物体深度、
距离、凹凸的能力。
屈光不正的分类
• 当眼球在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
角膜分层示意图
巩膜
• 巩膜的弹性:巩膜由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具有一定弹性的 纤维膜,与角膜共同构成眼球的外壁。主要功能是:保护眼内容 物,维持眼球的正常外形。 • 巩膜的遮光性:保证眼球视轴以外的部分无光线进入。 • 巩膜的创伤愈合:表面肉芽组织、巩膜、脉络膜组织共同参与修 复。
虹膜
• 为一圆盘状的色素隔膜,将眼前节分为前房和后房。
正常眼底图片
视杯视盘
• 视盘中央没有神经纤维的凹陷区域 • 颜色较浅 • 大小和形状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黄斑
• 视盘颞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5mm的椭圆形的浅凹陷区,色泽淡 黄色,称为黄斑。 • 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为中心凹,位于视盘颞侧缘处3.5-4mm处 略偏下,此处仅有锥细胞,为视力最敏锐的区域。眼底镜检查时可 见中心凹有一针尖大小的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
• 眼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 眼的屈光状态由屈光系统的屈光力的大小和眼轴长度决定。 • 角膜屈光系统(包括角膜及房水)的屈光力为43.05D,晶状体屈 光系统(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屈光力为19.11D。眼球的总屈 光力调节松弛下为58.64,当最大调节时为70.57D。
调节作用
PART1.眼的生理与解剖
• 人体最小的器官,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 眼包括眼球和眼附属器官 • 所有感器获得的外界信息90%通过眼睛获得. • 几乎是圆形的器官,前后径稍长 • 眼球平均直径23.5mm. • 眼球重量大约 7.5 克. • 周边的弹性的结缔组织、脂肪垫等把眼球固定 • 每只眼睛有6条眼外肌
内层:视网膜层,球后中心部视网呈内陷状为黄斑 部,中心为中心凹。视杆细胞感弱光,视锥细胞感 受强光、色彩和形状。 内 容 物 房水:睫状体产生,充满眼球前后房的空间,
房水→后房→虹膜与晶体之间(瞳孔)→前房
晶状体 玻璃体
角膜的生理功能
• 1、维持眼球的完整形态 • 2、屈光间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角膜的屈光力约为+43D,约占眼 总屈光力的70%。
眼附属器(眼外肌)
• 眼外肌包括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分别为上直肌、下直肌、外直 肌、内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 • 上直肌主要作用:眼球上转、内转和内旋; • 下直肌主要作用:眼球下转、内转和外旋; • 外直肌主要作用:眼球单纯外转; • 内直肌主要作用:眼球单纯内转; • 上斜肌主要作用:眼球内旋、下转和外转; • 下斜肌主要作用:眼球外旋、上转和外转。
角膜参数
• 角膜横径约为11.5-12mm,垂直径10.5-11mm • 厚度:边缘1.1mm,中央0.52-0.56㎜
• 角 膜 的 曲 率 半 径 : 垂 直 曲 率 7.7mm , 水 平 曲 率 7.8mm 平 均 值 为 7.8mm(后表面约为6.8mm)
角膜的生理特点
• 角膜:无血管的透明组织
• 角膜N纤维丰富,角膜感受器形成机体最敏感感受器,中央最多,
感受器致密
• 角膜的知觉:能辨别温度、疼痛和压力三种感觉。热触觉不敏感,
冷触觉非常敏感,深触觉不敏感
• 敏感度随年龄变化、年龄大而下降,年轻是老年的3倍
角膜的组织结构
• 角膜分五层: • 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不留瘢痕 • 前弹力层 :损伤后不能再生 • 基质层 :最厚的一层,不能再生,形成瘢痕修复 • 后弹力层 :损伤后由内皮细胞分泌修复 • 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靠近细胞扩大移行覆盖缺损区
• 晶状体的调节:能使眼前各种距离的物体清楚成像的屈光力变化称为 调节。
• 晶状体的悬挂:晶状体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
晶状体的作用与病变
• 晶状体是屈光间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
功能,可以滤除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具有保护功能。
• 晶状体利用改变自身的形状、厚度进行调节,保证眼前不同距离
晶状体结构性质
• 晶状体的透明性:不含血管、色素的透明组织。
• 晶状体的透光性:凡能透过角膜的可见光都可透过晶状体。
• 晶状体的屈光性:晶状体的介质愈向中央,其密度愈大,因而大大增 强了它的屈光力量。晶状体静止的屈光力为16.0~20.0D,约占总屈光 力的1/3. • 晶状体的老化:一般来说,50岁以后的晶状体逐渐变黄,弹性下降, 发生老化。
• 中央有一圆形小孔即瞳孔。正常情况下瞳孔直径约2.5-4mm.
• 富有血管及色素,虹膜的颜色与虹膜内所含色素的多少有关。 • 虹膜表面凹凸不平,形成虹膜纹理和隐窝 • 虹膜内埋藏有环状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放射状瞳孔扩大肌 (瞳孔开大)
虹膜图示
虹膜的生理功能
• 参与构成血-房水屏障 维持血ຫໍສະໝຸດ 、房水间,房水、组织间的正常物质交换。
视网膜分层
• 从组织结构上说,视网膜可分为10层, 由外向内,依次为: 1.色素上皮层 2.杆状体和锥状体层(IS/OS层) 3.外界膜层 4.外核层或称外颗粒层 5.外丛状层 6.内核层 7.内丛状层 8.神经节细胞层 9.神经纤维层 10.内界膜层
房水
• 房水:充满前房和后房。其作用是维持调节眼内压,提供营养, 支持眼球壁和屈光的作用。 • 眼压: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 • 正常眼压:10~21mmHg,双眼差异小于5mmHg,24小时波动小 于8mmHg
•屈光介质: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角膜总屈光力:43.05D,角膜的折射率:1.376 角膜前面: 48.83D 角膜后表面:-5.88D 晶状体:19.11D 眼球总屈光力:58.64D
眼球
外层:纤维膜层 前部透明的角膜占1/6
眼 球
后部不透明的白色为巩膜占5/6 眼 球 中层:葡萄膜层(血管膜)由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壁 组成
近视的分类
按近视程度
视网膜
• 眼球后极鼻侧约3mm有一直径约1.5mm边界清楚的盘状结构,称 为视盘或视乳头。是视网膜神经纤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出眼 球壁的部位。无视细胞,称为“生理性盲点”。 • 视盘形态呈圆形或坚卵圆形,垂直径略大于水平径,呈淡粉红色 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色泽稍淡。 • 正常人视杯/视盘(C/D)多在0.3以下,如超过0.6或两眼C/D比 相差超过0.2都应行青光眼排查。
• 泪器分为分泌部和排出部。分泌部包括泪腺和副泪腺;排出部又
称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 泪器的功能:泪液的分泌和排出。 • 泪液的功能:维持眼球表面湿润,清洁、杀菌
泪液及泪膜
• 泪膜:由泪液均匀地涂布于眼表面而成。 • 泪膜的主要功能: 1、清洁结膜囊 2、湿润眼表 3、运输功能 4、抗感染 5、屈光能力
眼球立体解剖图
眼成像和相机成像
眼内腔及内容物
内容物: 房水 晶状体 悬韧带 玻璃体
眼内腔: 前房 后房 玻璃体腔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 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 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眼睛的光学系统
PART2.屈光篇
什么叫屈光? ——外界物体发出或者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将 产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象,这种生理功能称为 眼的屈光。
屈光不正
• 眼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无穷远的物体所成的像没有准确的聚焦 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 • 眼是以光作为适宜刺激的视觉器官,因此从光学角度可将眼看作 为一种光学器具,即一种复杂光学系统。 • 眼球光学系统的主要成分由外向里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 璃体。
光系统折射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者称为非正视眼,又称屈光不
正.
• 屈光不正分为近视、远视和散光三大类。
一、近视
• 在调节放松状态时, 平行光线经眼球的屈 光系统后,聚焦在视 网膜之前,这种屈光 状态称之为近视,近 视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
近视的分类
按屈光成分 ① 轴性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而眼的屈其他屈光成分基本 正常。 ② 屈光性近视 a) 曲率性近视: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弯曲度过强所致,而眼球的前后径 长度正常。 b) 屈光指数性近视:由于晶状体屈光指数增加所致,眼球前后径长度正 常。 ③ 调节性近视——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在不良环境及体力与心理条 件影响下,视力负荷增加,调节一时不能放松,出现紧张或调节痉挛。
• 组织损伤修复 当角膜等组织全层受损,虹膜组织通过变形参与修复。
• 协助形成前、后房 对房水的流出起重要作用。
• 遮光功能 虹膜不允许可见光通过,保证可见光只能通过瞳孔进入眼内。
瞳孔
• 瞳孔的反射 1、对光反射: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2、近反射: 三联动:调节、集合、瞳孔缩小
• 眼球具有能自动改变屈光力的能力,使来自近处散开的光线在视 网膜上形成焦点,从而能看清不同距离的近处目标。眼球的这种 调节焦点的能力称之为眼的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