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12眼本2班一、名词解释1、视力(Visual 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 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 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 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 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 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 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 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 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19、最小弥散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前后焦线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光学切面,其中最小的光学切面为一圆形,称最小弥散圆。

20、顺规散光(Astigmatism with the rule,AWR):指角膜高屈光力子午线位于垂直位(±30°),即60°~120°之间。

21、逆规散光(Astigmatism against the rule,AAR):指角膜高屈光力子午线位于水平位(±30°),即30°~150°之间。

22、斜轴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指角膜高屈光力子午线位于30°~60°之间或是120°~150°之间。

23、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双眼在一条或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1D。

24、调节(Accommodation ):人眼为了看清近物,增大全眼屈光力、从而聚焦于近物的能力/过程。

25、聚散(Convergence/divergence):即集合和发散,是双眼相对于头位的,同时向内或向外的协同运动。

26、辐辏(Convergence):即集合,双眼相对于头位的,同时向内的协同运动。

27、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眼完全放松调节时注视远点,使用最大的调节力量时注视近点,这两种情况下屈光力的差别称为调节幅度(用屈光度表示)。

28、辐辏近点(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当目标移近到一定距离,两眼不能继续保持单视,即形成复视,该处就是辐辏近点。

29、调节远点(F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当调节完全放松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共轭的一点。

30、调节近点(Ne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共轭的一点。

31、调节反应(Accommodative Response,AR):个体对某调节刺激所产生的实际调节。

32、调节刺激(Accommodative Stimuli,AS):又称调节需求,指的是诱发个体产生调节的物体,以该物体到眼镜平面的距离(m)的倒数来表达调节刺激的量。

33、老视(Presbyopia):人眼的调节力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的生理性现象。

34、单眼视(Monoblepsia):又称“一远一近视力”,该方法将一眼矫正远视力以用于看远,另一眼矫正近视力用于看近。

35、视野(Visual Field):眼固视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36、周边视力(Peripheral Visual Acuity):眼注视的那点代表黄斑中心凹的视力,称为中心视力,中心视力以外的视力为周边视力。

37、色觉(Color Vision):即颜色视觉,是指人或动物的视网膜受不同波长光线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感觉。

38、立体视(Stereoscopic Vsion):即三维空间视觉,是指深度感知的功能,是双眼视觉中的最高级功能。

39、MG瞳孔:即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障碍(RAPD),提示视交叉前瞳孔传入纤维受损。

40、眩光(Glare):由于视野内亮度不恰当,对视标细节辨认能力下降或主观感觉到不适的现象。

41、失能眩光(Disability Glare):散射光线在眼内使视网膜成像产生重叠,成像的对比度下降,从而降低了视觉效能及清晰度。

42、不适眩光(Discomfort Glare):由于散射光线导致视觉不适,而不影响分辨力或视力时,称为不适眩光。

43、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I):点光源单位时间在单位方向上所发出的光通量,发光强度=流明/球面度,单位为坎德拉。

44、照度(illuminance):单位时间内到达单位表面面积的光通量,照度=光通量/距离2,单位为勒克司。

45、亮度(Luminance):在单位立体角内,单位面积上发出或接受到的光通量,单位为坎德拉/米2。

46、暗适应(Dark Adaption):当从光亮处进入暗处,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47、波前像差(Wavefront Aberration):由实际波前和理想的无偏差状态的波前之间的偏差来定义。

48、Purkinje 像:当光线进入眼球时,在眼屈光介质的各个界面上由于折射率的不同会使部分光线被反射,产生了一系列反射像。

49、视轴(Optical Axis):由眼外注视(固视)点通过结点与黄斑的连线。

50、Kappa角:为瞳孔中线(假设存在的光轴)与视轴(注视目标与黄斑中心凹连线)的夹角。

51、Weber-Fechner心理物理法则: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呈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52、视效率:用来表达视力损失的程度,一般以中心视力来评价。

53、不等焦光学系统:起折射作用的屈光界面两侧的媒介折射率不同,则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不等,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不等焦光系。

54、等价半径:在不等焦光系中,两焦距的代数和等于球面半径,即等价半径,r=f+f’。

55、结点:光学系统的等价半径在光轴上的交点,称为节点。

凡通过节点N的光线,其出射光线必须通过节点Nˊ,并且和入射光线相平行。

56、入射光瞳:真实的瞳孔经角膜结成的像面称为入射瞳孔。

57、出射光瞳:真实的瞳孔经晶状体结成的像面称为出射瞳孔。

58、调节范围:把远点和近点之间的距离用线段(cm)表示,称为调节范围,也称调节的区域。

二、问答题计算题1、请描述人眼的主要光学结构部件及其主要光学特性。

(1)角膜高度透明,直径约12mm,水平稍大,厚度约500~600μm,前表面曲率7.7mm,后表面6.8mm,折射率1.376。

总屈光力+43D,占眼球总的2/3以上。

泪膜不影响屈光,但影响像质。

(2)前房深度大约3.0mm,折射率1.336,前方深度减少1mm,眼总屈光力增加1.4D,在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中是关键参数。

(3)虹膜和瞳孔虹膜的环形开口为瞳孔,它能调节光通量,会影响眼球的像差,瞳孔反射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近反射。

(4)晶状体由放射状纤维构成,不断生长,从周边到中央,向内挤压。

包含在囊袋里,有悬韧带牵拉。

直径约9mm,双凸,前曲率半径是后的1.7倍,厚度3.6mm,周边部更为平坦,屈光力大约为21D。

(5)玻璃体凝胶状,折射率1.336。

(6)视网膜是大脑的延续,是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屏幕。

有黄斑中心凹,曲率半径12mm,符合于眼球光学系统的凹形弯曲倾向,可以有更大视野。

2、请描述MG瞳孔的临床表现,检查,意义。

(1)临床表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障碍,MG瞳孔(+)。

(2)检查:•指导被检者注视远距视标;•检查者用电筒照射右眼3-5秒,然后迅速把电筒移到左眼,照射左眼3-5秒,再把电筒迅速移回右眼,照射相同的时间,重复以上的操作3-4次。

每次照射视网膜相应部分的光强度要一致。

•当光线刚到达瞳孔以及在瞳孔停留3-5秒期间,要仔细观察被照眼瞳孔的大小和反应速度,如果两眼被照时瞳孔收缩的程度和幅度相同,则Marcus-Gunn瞳孔阴性(MG-);如果两眼被照时瞳孔收缩的程度和幅度不同,则认为Marcus-Gunn瞳孔阳性(MG+)。

•瞳孔收缩幅度小或者收缩慢,甚至放大的一侧为病变侧。

(3)意义:Marcus-Gunn瞳孔阳性(MG+)提示视交叉前瞳孔传入纤维受损,可作为判断任何原因所致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视神经病变的一种客观检查瞳孔的方法。

3、请描述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表现和研究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