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简述糜烂性毒剂中毒的预防与急救。
答:预防:①及时使用防毒面具和皮肤防护器材,尽早进行局部和全身洗消,条件允许时撤离染毒区。
②遵守毒区行动规则。
③防止交叉染毒,收容伤员时,染毒服装、装具、武器、担架等均不得带入室内。
④来自染毒区的物品器材、车辆等均应及时进行检毒及消毒。
急救:尽快组织自救互救,局部除毒,使用防护器材,除去染毒服装及撤离染毒区等。
①皮肤染毒:芥子气染毒时用装备的皮肤消毒剂(或粉)消毒局部。
消毒时,用纱布、手帕等;消毒剂;无制式消毒剂时,可选用下列消毒液:20%一氯胺乙醇溶液;1:10次氯酸钙悬浮液;1:5漂白粉浆等大面积皮肤染毒局部处理不彻底时,应进行全身洗消。
无上述消毒剂时,肥皂水、碱水、清水等都可以应急消毒使用,此外可采用加碱煮沸法对芥子气染毒物品进行消毒。
路易氏剂染毒后可用5%二巯基丙醇油膏涂于染毒部位,5~10m i n后用水冼去。
②伤口染毒:立即除去伤口内毒剂液滴,四肢伤口上端扎止血带,减少毒剂吸收。
用消毒液加数倍水或大量清水反复冲洗伤口,简单包扎,半小时后松开止血带。
③眼染毒:且勿用手揉擦,芥子气染毒立即用2%碳酸氢钠溶液、0.5%氯胺水溶液或清水充分冲洗。
路易氏剂染毒应尽快用水冲洗并用3%二巯基丙醇眼膏涂入结膜囊内,轻柔眼睑0.5~1m i n,再用水冲洗,应用越早,效果越好。
④经口中毒:芥子气中毒应及时反复催吐,洗胃最好用2%碳酸氯钠、0.02~0.05%高锰酸钾或0.3~0.5%氯胺水溶液,每次500m l反复洗胃10余次,药用活性炭粉15~20g与水混合冲服。
2、简述防毒面具的防毒原理及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答:防毒原理:防毒面具主要由滤毒罐(过滤元件)起过滤毒剂的作用,其内部结构分两层,即防毒炭层和滤烟层,防毒炭层是用优质活性炭再浸以铜、铬、银等金属氧化物,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着,滤除毒剂蒸气。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1)呼吸阻力呼吸阻力是指呼吸时气流通过面具所产生的摩擦力,包括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
呼吸阻力对人体的影响有三方面:呼吸肌疲劳;心脏负担加重;有害空间影响加重。
(2)有害空间的影响有害空间指面罩与面部皮肤之间的空隙。
出现神志不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呕吐等严重症状。
(3)面罩的直接影响可引起头面部的压迫感与疼痛,听力和传话降低,嗅觉迟钝。
3、简述Ⅰ相和Ⅱ相反应在毒物代谢中的生理学意义。
(10分)答:通过Ⅰ相反应,使化学毒物的分子暴露或增加功能基团,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再通过Ⅱ相反应,生成易于从机体内排泄的水溶性结合产物。
4、简述化学毒物对生殖损害的机制。
(15分)答:(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类发育异常中有20%一30%是由生殖细胞突变引起;这些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如侏儒症和先天性白内障。
但生殖细胞突变不一定都引起畸形。
诱变剂如电离辐射、烷化剂、亚硝酸、多数致癌物通过干扰DNA修复而可能致畸,即有潜在致畸性。
染色体畸变占人类发育缺陷原因的3%左右。
电离辐射、病毒以及能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某些化学毒物都有致畸作用。
(二)干扰核酸功能和有丝分裂能减慢或中止DNA合成,而抑制细胞分裂或能干扰纺锤体形成并阻碍中期相染色体分离的化学毒物常具有胚胎-胎儿毒性。
辐照或拟放射性化学物也能引起染色体不分离而致畸。
能干扰RNA复制转录或RNA翻译的化学毒物和药物(如抗癌药)都有潜在致畸作用;能阻断蛋白质合成的化学毒物,较低剂量时引起胎儿发育迟缓,较高剂量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胚胎死亡而不是畸形。
(三)干扰营养素1.孕妇缺乏代谢前体或基质是致畸机制之一。
膳食中某些营养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缺乏易导致生长迟缓、致畸或胚胎死亡。
2.化学毒物与营养素相互作用直接作用:化学毒物与营养素直接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或整合物间接作用:化学毒物间接影响营养素代谢3. 有些化学毒物如镉的化合物能降低子宫—胎盘血流量,导致胎盘滋养层坏死,从而干扰胎儿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结果死胎率增多,所以胎盘也是一个因素(四)酶受抑制能抑制酶的化学毒物,会改变胚胎-胎儿生长发育。
化学毒物通过抑制DNA修复酶或抑制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需要的酶的同时会致突变和致畸。
(五)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在组织器官正常生育过程中起作用,也可以造成生殖损伤和器官畸形。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和生殖损伤有一定关系。
化学致畸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
(六)性激素代谢干扰有些化学毒物通过干扰激素代谢而产生不良效应,称为激素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
近年许多资料表明,由于人类暴露于激素干扰物导致下述情况:①睾丸癌、前列腺癌和妇女乳房癌发病率增多;②精子数目与质量下降;③堕胎和尿道下裂发病率上升:④妇女多囊卵巢发病率增加;⑤儿童身体与精神发育改变。
(七)产生活性氧活性氧ROS是精子功能缺陷主要原因之一。
精子丧失活动能力与精子内ROS的积累有关。
半不育男子精液中RO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男子。
精液中ROS过多与精液中精子密度下降、活动力低以及形态异常增加关系密切。
人精子中ROS的增加与精子穿透地鼠卵能力呈负相关。
接触铅可使男子精子数目、活动力下降,畸形精子增多。
铅接触引起大鼠精子产生ROS与生育力呈负相关。
补充摄人维生素E和或维生素C能保护精子因铅接触引起ROS增多、精子活动力下降和对地鼠卵穿透能力的减弱;这就从反面证明ROS引起的过氧化损伤是铅对精子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
二硫化碳的生殖损害机制也与铅相同。
5、Ⅰ相和Ⅱ相反应分别包括哪些反应?简述它们在毒物代谢中的生理学意义。
(10分)答:Ⅰ相反应包括水解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这些反应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集团,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的增加。
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与氨基酸结合,如甘氨酸、牛磺酸和谷氨酸。
通过Ⅰ相反应,使化学毒物的分子暴露或增加功能基团,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再通过Ⅱ相反应,生成易于从机体内排泄的水溶性结合产物,加速其排泄。
另一结果是改变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学性质,包括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
6、试述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及评价的基本程序。
(10分)答: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研究过程。
总之,完整的毒理学评价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的试验研究,并结合人群资料进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第五阶段人群接触资料7、有一种食品添加剂A,查阅到与其结构类似的化学物质在大鼠经口LD50为40mg/kg,请为A物质设计一个急性毒性实验。
(10分)答:实验动物、染毒途径、染毒剂量和分组、试验周期和毒效应观察等。
(一)实验动物-------1分①实验动物的种属—0.5分②实验动物的性别—0.5分③动物数量与随机分组—0.5分④禁食---0.5分(二)染毒途径的选择--1分①经口(胃肠道)染毒—------0.5分②经呼吸道染毒--------------0.5分③经皮肤染毒-----------------0.5分④经注射途径染毒------------0.5分(三)染毒剂量与分组---1分①有相关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0.5分②没有毒性资料可供查阅者---------0.5分(四)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1分①试验周期----------------------------------0.5分②毒效应观察-------------------------------0.5分8、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答:①靶分子功能失调②靶分子结构的破坏③形成新抗原9、简述化学毒物对发育各阶段作用的特点。
(10分)答:着床前期:从受精时起至完成着床前,又称分化前期。
人类期限为第11~12天。
一般认为此期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直接死亡。
器官形成期:胚胎从着床后进入器官形成期,直至硬腭闭合。
第3~8周。
这段时间对化学毒物最为敏感,所以也称为致畸敏感期,不同器官有不同的致畸敏感期。
胎儿期:器官形成结束后即进入胎儿期(人类从第56-58天起),直至分娩。
此期化学毒物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全身生长迟缓、特殊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等。
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围生期接触化学毒物,会严重影响出生后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发育、迁移和归巢,可能会暂时或永久地损伤机体免疫功能。
此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
10、简述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0分)答:毒物的联合作用是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毒物)对机体产生的交互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11、你认为“化学毒物的毒性越大其引起的中毒危险度越大”这一说法正确吗?请举例说明。
(6分)答:P17212、Ⅰ相和Ⅱ相反应分别包括哪些反应?(10分)答:(1)Ⅰ相反应包括①氧化反应--1分。
细胞色素P-450 酶系--0.25分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0.25分醇、醛、酮氧化-还原系统和胺氧化--0.25分过氧化物酶依赖性的共氧化反应--0.25分②水解反应--1分酯酶和酰胺酶--0.25分肽酶--0.25分环氧水化酶--0.25分③还原反应--1分硝基和偶氮还原--0.25分羰基还原作用--0.25分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N氧化物--0.25分醌还原--0.25分脱卤反应--0.25分(2)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分。
葡萄糖醛酸结合--0.5分硫酸结合--0.5分乙酰化作用--0.5分甲基化--0.5分谷胱甘肽结合--0.5分氨基酸结合--0.5分13、简述毒物毒性作用一般机制。
(10分)答:①直接损伤作用---0.5分如酸、碱直接对皮肤的烧伤。
---0.5分②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0.5分失能性毒剂,如毕兹就是阻断了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而产生失能作用。
---0.5分③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0.5分有些海产品毒素和蛤蚌毒素均可通过阻断易兴奋细胞膜上钠通道而产生麻痹效应。
---0.5分④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0.5分全身性毒剂氰化物和一氧化碳等,它们可分别抑制呼吸链中的不同环节,从而使细胞耗氧量降低,因而作用物氧化受阻,偶联磷酸化也无法进行,ATP生成随之减少。
---0.5分⑤与生物大分子结合---0.5分与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结合。
---0.5分⑥膜自由基损伤---0.5分如活性氧可与核酸反应,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碱基修饰物,8-羟基鸟嘌呤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