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建筑技术)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建筑技术)
垂带台阶
御路
九、彩画 ◎汉,布衣绨锦,织物装
饰;隋唐主要采用刷饰; 宋以后有较为详细的规 定,五大类:五彩遍装、 碾玉装、棱间装、解绿装 、丹粉刷饰,以矿物颜料 为主。 ◎ 黑、红、青、白、黄 ,在中国古代为正色,是 等级最高的色彩,官式建 筑采用。 ◎ 绿、棕等称为间色, 南方民居多用间色。 ◎ 正色中以黄、红等级 最高
◎ 彩画的三要素:构图、图案、色彩,程式化
清式彩画的类型:
1 、和玺彩画,以龙 凤为主,色彩用 金、红、青为主 ,适用于宫殿 2 .旋子彩画,以旋 子为主题,以青 绿为主,适用于 庙宇、宫殿辅助 用房、官署 3 .苏式彩画,写生 画,以山水、花 鸟为主题,用间 色多,适用于园 林、民居。
彩画的造型与 分类主要表现 在梁、枋上, 它的布局是将 梁枋分为大致 相等的三段, 中段称枋心, 左右两段的外 端称箍头,枋 心和箍头之间 称藻头。
第八章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一、 组成
1、 平面 ◎ 间的概念 四根柱子之间或两榀 屋架之间,称之为 间。 ◎开间数一般为单数 ◎明间>次间>稍间 (>尽间)
2、立面
◎ 三段式:
屋顶、屋身、 台基 ◎ 清代建筑分为: 大 式 (殿 式 ) 小式 斗栱有无, 是判断两者的 主要依据。
3、剖面
◎ 宋式与清式
六、其他构件
1、檩与椽,直接承受屋 面荷载 2、叉手,在脊檩两边, 或支撑在蜀柱两侧的 斜向构件 3、托脚,支撑固持金檩 的斜向构件 4、角背(驼峰),柱与 梁交接处,梁架结点 的支撑构件。
七、小木作(装修) ◎ 外部
1、 栏杆(勾阑) ◇ 单台勾阑 ◇ 重台勾阑 2、 门窗 3、 挂落(雀替),柱 梁枋之间的装饰构件
◎叉柱造:
上层柱子下端开十 字口架于下层梁或斗 栱上,上层柱子较下 层柱子向内收半个柱 径的做法。柱与柱之 交接是榫卬结构 ,是 柔性结构。 ◎缠柱造: 角铺作两边出附角 斗,出挑承托递角梁 ,梁上承上层柱的做 法。
◎ 永定柱造:
上、下层柱一轴线 ,但在底部柱外侧 加一小柱,加强底 部稳定性,外观看 有收缩感。最古老 的构造法。刚性强 ,整体性强。 ◎ 通柱造: 上、下层柱处于同 一轴线的做法。晚 期多用,明清加强 柱梁整体性交接。
◎
内部
1、 隔断、屏风 2、 天花 ◇ 平闇 ◇ 平棊 3 藻井
槅扇、槛窗式: 多用于较大或较 为重要的建筑上。 槅扇门、槛窗做 成槅扇式样,可 打开。
槅扇、支摘窗:多用于住宅或次要建筑上。支摘 窗分里外两层,里层下端装玻璃,外层上段可以 支起。
大门 门扇宽度常常小 于柱间距离,所 以在中槛和下槛 (门槛)之间加 门框。门框和抱 框之间镶上叫余 塞板的木板,在 上槛与中槛之间 镶上的木板叫走 马板。 门扇上下有轴, 下轴立在门枕石 上,门枕石压在 下槛下面,露在 外面的部分常雕 刻成抱鼓石或其 它形状;上轴穿 在连楹的两个洞 里。连楹是一条 横木,用门簪固 定在中槛朝内的 一面,门簪外露 部分做成六角形, 富装饰趣味。
八、台基
1、 普通台基 2、 须弥座 做法:叠涩,束 腰,莲瓣,基座 宋式与清式的区别 ,主要在于束腰部 分。 3、 踏道
4、礓碴,用砖石露龈砌 成锯齿形,多用于城 墙马道。 5、 御路(斜道) 6、 铺地 ◎ 室内,早期荐席铺地 ,唐宋以后砖石铺地 ◎ 室外,防滑, 秦汉,花砖(回纹 、四神纹);卵石、 碎砖;明清,以动物 纹样
四、柱
1、 类型 檐柱、金柱、山柱、中柱 、童柱 2、 单层柱 清代做成直柱,早期很饱 满,称为梭柱 ◎ 卷杀:用砍杀形成的曲折面 ◎ 梭柱:用卷杀的方式形成柱 身的曲折面的做法。 ◎ 侧脚:柱上部中心线与柱下 部中心线的位移 ◎ 明清无侧脚、无卷杀、檐口 无生起,较呆板。
3 、楼阁、塔:柱的叠 加
◎ 清式: 攒:每组斗栱攒为单 位 柱斗科、平身科、角 科 ◎ 特殊的斗栱 丁斗栱 斜栱
4、真假斗栱 以昂来判断 ,是否最起 到杠杆作用 ,可作为鉴 别早期或晚 期的标志之 一。
5、 称谓
◎宋式,出跳数+3 出一跳称四铺作 出二跳称五铺作 最多出五跳八铺作 ◎ 清式,踩 出一跳称三踩斗栱 出二跳称五踩斗栱 出三跳称七踩斗栱
4、屋角曲线
区分地方做法的明 显特征:起翘值。 ◎ 北方 合抱金檩 冲3翘3或冲3翘4 ◎ 南方 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靠戗脊 本身起翘造成弯曲 ,称之为~
三、斗栱:特殊的结构构件
1、 组成 方形斗、矩形栱(翘与栱)、 斜向昂 ◎ 斗:大斗(栌斗)、升( 散斗)、斗(齐心斗、交互 斗) ◎ 栱与卷杀 翘(华栱),出挑的拱 正心栱:瓜栱(泥道栱)、万 栱(慢栱)、厢栱(令栱) 单材栱:(瓜子栱),在挑头 上的拱
2、作用
◎ 结构作用
① 悬挑 ② 结构上传递力的面 ,所以能够均匀传 递力。 ③ 榫卯结构,柔性结 构可平衡部分水平 荷载,抗震好。 ◎ 装饰作用。 ◎ 以之为模数,导致 斗栱成为中国等级 制的象征,宋:材 分八等;清斗口分 十一等。
3、设置
◎ 宋式:
朵:每组以朵为单位 铺作:一层层的小木 块叠起来。 柱斗铺作,柱顶上的 斗栱 补间铺作,柱间的斗 栱 转角铺作,转角上的 斗栱
◎ 横剖:举折(宋式) 与举架(清式) 举:檩抬高; 折:椽。 通过举折做出屋面 曲面。 ◇ 宋式举折特点: 由上而下,先举后折 ,由整体而局部。 ◇ 清式举架特点: 由下而上,边举边折 ,由局部而整体。
纵剖:推山与收山 ◆推山:
庑殿顶由于立面需要 将正脊向两端推出的 做法。
◆收山:
歇山顶屋顶两侧山花 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 收进的做法。
◎ 大木 木构架中主要的承重 部分。 ◎ 步(步架)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 心线之间的水平距 离,清称之步。 ◎ 总结:中国古代木 结构特点,结构上 基本采用简支梁和 柱子,局部采用悬 臂梁,采用悬臂出 挑和斜向支撑。
4、设计与施工特点
类似今天的模数制施工 ◎宋式:以材为祖,材分八 等。 ◆ 单材 材,高15分; ◆ 足材 材+栔,高21分 ◎清式,以斗口作为基本的 模数单位,分为十一等 (实为宋材宽) ◎梁枋用材:唐 1 : 2 ;宋 2 : 3;清1:1
4、柱网排列与做法
◎ 大柱、都柱 ◎ 满堂柱 ◎ 金厢斗底槽 ◎ 分心槽 ◎ 双槽 ◎ 单槽
五、梁枋
枋:主要起连接作用 梁:是柱和柱之间横向的构件,除 连接作用外,还是重要的承重 构件, ◎ 梁 ◇ 直梁(草栿、明栿) ◇ 月梁(明栿) ◇ 拼邦,以小料拼合成大的构 件的做法 ◎ 枋,截面小于梁,纵横两向 都有枋。 ◎ 额,面阔方向的梁,通常称 为额。
罩:大多用于室内,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是用硬木浮雕 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天花、藻井
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 顶或顶棚。用木龙骨做成 方格,称为支条,上置木 板称为天花板,上有彩画。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 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如帝王御座、神像佛座之 上。藻井是顶棚向上凹进 的部分,形式有方形、矩 形、八角、圆形等,多用 斗栱和精致的雕刻组成。
二、 屋顶:曲线
1、檐口曲线 ◎每根柱之间高 差2寸,由明间 向两边逐步抬 高。 ◎生头木,将檩 条升高,形成 曲线后,上置 椽铺瓦 ◎宋代以上两种 都用。
2、屋脊曲线
在脊檩两端加生头木,后 于上置椽铺瓦,生起高度为一 个脊檩直径。
3、屋面曲线
屋面构造:盖瓦 → 底瓦 → 草泥 灰→望板(望砖)→椽→檩 ◎ 凹曲线的优点: ① 可越压越实,反之如果采用凸 曲线则易产生“喝风”。 ②上陡下缓,利排水,又可将水 排远,保护基础与墙壁。 ③ 檐部坡度缓,采光较好,争取 光线。 ④ 轮廓柔和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