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乌小商品城的建设与发展

义乌小商品城的建设与发展

——义乌小商品城的建设与发展
09-8-19 09:07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金华小分队作者: 陈华王冬梅徐睿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距杭州120公里,距宁波150公里,距上海300公里,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现有人口170余万,其中常住义乌的外地人口100多万。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8位,是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是浙江省“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建设五大高地之一。

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义乌人自古就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

从1982年率先开放小商品批发市场依靠商贸业带动市场到现在,义乌已经迅速崛起为一座新兴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拓:那挑着担担红糖的人
今天的义乌商城分为四个区,相互独立又相互连结的四个市场区域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经营商铺多达4.5万个,经营人员已超过了10万人。

估计每天的人流量也是数以万计的,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商人常住此地,货物的吞吐量相当惊人,更不用说它每天的成交量所达到的效益了。

可是,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义乌人走南闯北,千辛万苦的开拓经历又有谁能彻彻底底地去体验一番,他们吃了常人吃不了苦,受了常人受不了的气,各种的酸甜
苦辣难以用语言表达。

三十年前的义乌,和我们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相比,并无多大区别。

它既不是沿海城市,也没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这里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

“鸡毛换糖”便是改革开放前义乌人所从事商贸活动的经典写照。

当时的义乌盛产红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由于没有市场,互相之间的交易也没了可能,所以他们只好从供销社进一些廉价的货,挑起装满糖块儿的箩筐,手摇拨浪鼓,走家串,用自制的麦芽糖换取鸡毛,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政府设立的商品经营部门,算是赚点小钱,贴补家用。

虽然靠“鸡毛换糖”所赚的钱微乎其微,但是一家家的走门串户却使他们知道了老百姓心里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

这些信息在通讯极不方便,货物极其缺乏的年代是显得弥足珍贵和重要,有时候这些信息的价值比黄金还要珍贵。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那些不怕苦的人开始摆摊做一些针线之类的小加工,然后再拿出去卖,自己出产的农产品也慢慢地允许在市场上买卖。

然而,当中间商贩卖别人生产或出产的东西,仍被视作非法行为而被政府禁止。

此时,一些不满足仅仅靠“鸡毛换糖”的方式解决生计的义乌人开始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在当时,义乌人做生意,因为没有多少文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经营好一个企业,也没有可以参照的案例,所以只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爬滚打。

只有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能卖钱的。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1982年9月,当时的义乌县政府毅然做出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开放市场并提出了“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义乌经济自此拉开了飞速发展的大幕。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从“兴商建市”战略到“贸工联动”战略再到国际化战略,精明的义乌人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步步向国际商贸名城迈进。

“鸡毛换糖”这种不入眼的小生意,却展现了义乌人的经商智慧和创造力。

大胆进入,不断突破,不断地改变自己,及时修正自己的思路,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胆识让义乌人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也许就是“那挑着担担的红糖的人”成就了今天的义乌,是他们将精神留在了义乌并将永远流传下去。

跃:从“耳濡”到“目染”小商品市场的巨变
自1984年义乌的第一轮城市总规编制以来,城市规划始终引领着义乌城市的有序发展,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了整个义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义乌来说,小商品市场不仅是其发家致富的根源,也是其扬名国内的招牌。

如今,在中国,义乌的“小商品”
或者说小商品市场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就成为了义乌的代名词。

当你亲身来到义乌小商品城内,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对这个商贸名城也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当初的鸡毛换糖是细小的物物交易,早期的小商品市场也就售些零碎物件。

但是小商品市场并不小,现在义乌的小商品,大至服装、毛纺织品、家电家具五金工具电子产品,小至针头牙签鞋带纽扣袜子,凡是日用百货中人们能想到的,这里应有尽有。

而且由于交易量大,现在小商品市场的商品基本不零售。

除了商品不小外,市场的规模也不小。

按照义乌商贸城的介绍上所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经营商位4.5万个,经营人员10万多人。

除此之外市内还有许多许多其他市场。

庞大规模、有序管理,尽显义乌小商品的旧貌新颜。

在走过看过的小商品市场中,几乎看不见两家商品类型完全相同的商铺。

商品种类的细化完全超出想象。

如此便不会出现残酷的肉搏竞争,不会出现价格的恶性循环,义乌小商品市场薄利多销的优势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换句话说,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们,只需要以全部的精力应付外部的商机就行,不用担心身边的残酷竞争。

正是在这种独有优势下,义乌小商品市场才能不断壮大,今非昔比。

小商品市场有先进的管理方式,内部管理规范化,环境清爽整洁,各种设施完善,从前的脏乱差丝毫不见踪影。

烈日炎炎的夏日,市场内充斥着中央空调的凉爽;人性化的导引牌,让你在这个庞大的市场迷宫中来去自如;完善的配套服务如邮寄、售后保障等,让来此进货的商客免去后顾之忧。

另外,这里还有电子商务与实体商铺的相结合,多途径多渠道,加强了市场的活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时俱进,以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勇于进取,优质的服务,人性的管理,都是在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添砖打桩。

破:金融危机下,小商品市场逆流而上
有一种文化,它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有一种精神,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有一种才干,它足智多谋,转危为安;有一种气魄,它面对挑战,临危不惧,居安思危,长远打算;有一种理念,它认为外部危机从来都是“机”大于“危”,越是危机,越要强调科学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由房地产、汽车等市场波及到日用消费品市场,并从下游终端市场逐步传导到上游批发采购环节。

它虽然造成了国际消费市场对高档商品需求的下降,但以质优价廉为特色的义乌小商品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为义乌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收购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义乌,这个从浙江中部山区成长起来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依靠长期积累的抗击风险能力和不断自我加压的创业创新追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稳稳站住了脚跟。

虽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义乌市场造成了部分不利影响,但是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量缩价涨,交易额呈结构性增长。

2009年,义乌市场发展“危”中有“机”。

成功地实现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联系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义乌面对这个危机,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

据了解,2009年义乌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 %和3.2%。

总体要求是保增长、促转型、争项目、抓改革、惠民生、谋稳定,在应对挑战上出实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义乌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是全球小商品的采购基地,也是全球小商品贸易的方向标。

义乌市场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动态汇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品的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市场内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

并且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将虚拟世界的义乌与现实世界的义乌结合得更加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提升市场的服务机制,能更好的吸引国内外的贸易。

义乌市场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最大的商品贸易平台之一,是广大国内外企业和采购商共享式的贸易平台。

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义乌市场的集散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义乌市场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在金融危机下,义乌小商品市场逆流而上,以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