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考编—教育学—人物主要观点

教师考编—教育学—人物主要观点

中国一、孟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0〕2、持“性善论”。

〔22〕3、“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4、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万物皆有备于我”。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5、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还有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有关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60〕6、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39〕二、朱熹1、支持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起源〕〔13〕2、朱熹:“愤者,……;悱者,……;启,……;发,……”。

〔启发诱导〕〔22〕3、《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首次使用“课程”一词,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课程〕〔108〕4、“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46〕5、“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46〕三、孔子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22〕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2〕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145〕4、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5、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6、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也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人。

〔22〕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39〕8、“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稳固性原则〕〔146〕9、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疏导原则〕〔181〕10、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81〕四、荀子1、持“性恶论”。

“化性起伪”〔22〕2、闻——见——知——行。

“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3、外铄论代表人物,“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4、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还有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等〕〔有关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60〕5、“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145〕五、墨翟1、“兼爱”“非攻”。

〔22〕2、“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146〕六、蔡元培1、毛“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最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教育”的教育家。

〔28〕3、“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28〕4、强调“超美育”功能。

〔63〕七、黄炎培1、“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3、职业教育的先驱。

〔28〕八、晏阳初1、“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28〕九、梁漱溟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乡村建设。

〔28〕3、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十、陈鹤琴1、“活教育”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8〕3、学前教育,中国的“福禄贝尔”。

〔28〕十一、陶行知1、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万世师表”。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8〕2、“生活即教育”、“社会几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29〕3、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

〔29〕十二、《学记》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146〕2、“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46〕十三、杨贤江1、《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7〕美国一、孟禄〔教育学家〕1、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教育的起源〕〔13〕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1、外铄论代表人物,“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三、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

〔25〕2、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5〕3、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25〕4、教育目的: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26〕5、提出了“从做中学”。

〔25〕6、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7〕7、区分“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有关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60〕8、反对“教育准备学说”,提倡“教育适应学说”。

〔有关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60〕9、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99〕10、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109〕9、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经验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儿童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12〕10、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39〕11、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157〕四、霍尔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5〕2、内发论代表人物,“一两的基因胜过一顿的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五、桑代克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5〕六、克伯屈1、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7〕2、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克伯屈扩大。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157〕七、鲍尔斯1、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批判教育学〕〔27〕八、金蒂斯1、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批判教育学〕〔27〕九、阿普尔1、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批判教育学〕〔27〕十、布鲁纳1、《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

〔现代教育理论三大流派〕〔29〕2、提倡发现法学习。

〔29〕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12〕4、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46〕5、〔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146〕6、发现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的种类——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62〕7、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63〕十一、威尔逊〔社会生物学家〕1、内发论代表人物,“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十二、格塞尔〔心理学家〕1、内发论代表人物,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十三、吴伟士〔心理学家〕1、辐和论〔二因素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44〕十四、巴格莱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有关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60〕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12〕十五、博比特1、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奠定课程理论的研究基础,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108〕十六、赫钦斯1、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12〕十七、布拉梅尔德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13〕十八、泰勒〔课程评价专家〕1、课程设计中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25〕2、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28〕十九、斯克里文〔学者〕1、课程评价中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代表人物。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28〕二十、斯塔弗尔比姆〔教育评价家〕1、课程评价中GIPP评价模式代表人物。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28〕二十一、加德纳1、提出并阐明“多元智能理论”。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46〕二十二、柏克赫斯特1、道尔顿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156〕二十三、劳伊德*特朗普1、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C50S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56〕二十四、科尔伯格1、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48〕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德育模式〕〔184〕二十五、班杜拉1、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德育模式——社会模仿模式〕〔184〕二十六、德鲁克1、提出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196〕二十七、布卢姆1、《教育目标分类学》。

〔29〕2、掌握学习理论,它假设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相应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校里的科目,是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29〕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9〕二十八、伊里奇1、“贬抑学校教育”的激进改革派代表人物,还有伊凡。

二十九、罗杰斯1、活动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经验课程理论〕代表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113〕法国一、利托尔诺〔社会学家〕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教育的起源〕〔13〕二、拉伯雷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代表人物。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17〕三、蒙田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代表人物。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17〕四、卢梭1、“性善论”者。

〔24〕2、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24〕3、《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4〕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

〔24〕4、他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