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四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

本教材旨在进行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和创造性智力品质。

同时,教材也注重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和欣赏等。

二、学生分析大多数四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他们能够了解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培养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同时,通过回忆、观察、表现与儿童生活相接近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包括通过参与研究,体验研究的快乐,养成研究的好惯。

同时,还要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此外,教学还要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想象和表现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因素,大胆表现有情感的故事内容。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包括训练组织绘画的能力,抓住特点表现事物。

还需要巧用材料进行设计,并观察分析作品,体会不同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五、完成目标采取的措施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需要认真贯彻美术大纲精神,在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能力培养。

同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美术课的示范作用进行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进行教研试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研究兴趣不高、技能不够熟练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等。

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技能水平。

1、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形成对范作的依赖性,导致作品千篇一律。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中汲取营养,发掘自己的特色,养成主动研究的好惯。

2、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合作研究。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惯,我们可以在美术课堂中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

3、本课程共15课,每周2节课,共19课时。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通过绘画和工艺制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4、在第一课“春节到”中,我们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俗,引导学生大胆创作绘画,并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小礼物,表达节日的喜悦和对他人的祝愿。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画出生动有趣的场面和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

5、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探索新知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老师走下讲台,摸着学生,说出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也说出老师的特征。

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彼此,也认识了世界,增长了知识。

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能力,同学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用心观察的能力。

在课件上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变形现象。

通过自主研究,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许多变形现象,如哈哈镜前人的形象变化、汽车后视镜里人的形象变化等。

老师总结导出课题:变化的魅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利用凸面镜和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他们还进行了创作尝试,体会到变形带来的趣味。

最后,老师强调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变化,体会变化的魅力。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拿起凸面镜或小勺子观察自己的脸部变化,从中了解凸面镜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并夸张人物的主要特征。

完成作业后,学生贴在黑板上预先制作好的相框内,进行多元评价。

第三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和风采,让学生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初步训练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通过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

同时,老师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训练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引导他们发现春天的色彩变化,有意地选择和搭配颜色,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春天的美丽。

教材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绘画方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水彩笔画、彩纸剪贴等,以启发学生采用更多的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本课与前面几节课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相互间的承接。

重点是让学生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春天的色彩,难点则在于涂色的方法和整体色彩倾向。

为了做好教学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常用的绘画工具材料,而教师需要准备各种季节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安定学生情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美和色彩,让他们了解春天的代表性景物和色彩组合。

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并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进行巡视辅导,重点关注色彩整体倾向和表现方法。

在作业展示和评议小结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评议和小结。

最后,在延伸部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能换种方法表现春天,并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春天美景。

教学准备:各种图片、课件等。

一、检查学生研究用品,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

1.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篮球队员,进入校门后,你会用什么办法快速找到该校的体育馆呢?2.学生回答,讨论平面示意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3.多媒体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由基本形和文字组成,大部分以箭头标明方向。

4.明确本课时的研究活动内容。

二、分组考察、讨论,用基本形画校园示意图。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考察校园,讨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地方的方位布局。

2.师生实地考察校园,展开小组讨论。

3.回教室,阅读教材小训练,用铅笔轻轻地勾画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地方的基本形和位置。

4.教师反馈指导。

三、指导学生用线描淡彩的看法画校园示意图。

1.以建筑为例指导线描淡彩的基本画法:用钢笔在基本形上简约地勾勒建筑的立体形态,注意适当表现门窗、楼梯、人物等细节;画上淡淡的水彩;颜色干后适当加勾线条。

2.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3.提出作业要求:用线描淡彩的画法画一幅校园示意图,注意用箭头标明方向。

4.放音乐,学生开始画。

四、欣赏学生作业进行研究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相互评价。

2.学生自由交流课堂收获。

第二课时一、看相片,说故事。

1.多媒体出示一组校园的相片。

2.学生欣赏。

3.学生回忆并说说在校园某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4.明确本课时的研究活动内容。

二、指导学生取景构图。

1.多媒体出示校园相片和根据相片画的两幅构图:一张按照相片原貌描绘,表现出构图的散与乱;另一张重点描绘了主体景物,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合理的取舍。

2.学生对比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3.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小结取景构图的要点:选择一处小景为主体,对周围环境适当取舍,避免构图的散与乱。

三、研究线描、色彩的写生要领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一幢建筑的线描写生作业,引导学生线描时不要过多地陷入细节。

2.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指导学生把握画面大的色调,色彩的深浅变化,注意前后景物色彩的空间对比关系等。

四、教学评价与延伸。

1.展示作品。

2.交流感想,互相评价。

第五课:蔬果的联想教学目标:研究简单的雕刻和塑造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和想像能力,发展创新和动手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简单的雕刻和塑造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蔬菜、瓜果、雕刻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演绎,激发兴趣1.教师展示课件:“池塘里的小青蛙”。

2.学生欣赏并感受由蔬果引发的联想所带来的奇妙世界。

二、深入感知,巧妙联想1.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南瓜变成青蛙妙不妙?为什么?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讨论。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板书:联想形体(圆鼓鼓)南瓜色彩(黄绿色)青蛙纹理(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4.学生观察自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的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想法。

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使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并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

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1.学生赏析作品。

2.学生分组自由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1.学生自由欣赏和交流。

2.学生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3.教师拍摄学生作品。

4.学生欣赏石玩作品。

第六课:花团锦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花艺的常识和俗,能运用于生活中;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体验制作和赠送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细心、耐心的研究惯。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等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1.学生观看鲜花店的视频或图片,创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

2.师生交流花艺的基本知识以及送花的常识。

3.教师提出问题:“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

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制作纸花的方法。

”课件展示各种下花、绢花、塑料花、纸花等图片。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通过研究剪纸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二、知识讲解1.剪纸的历史:剪纸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最早是用来祭祀神灵和作为装饰品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2.剪纸的基本技巧:剪纸的基本技巧包括剪、折、刻、粘等。

其中,剪是最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好剪刀的使用方法和剪纸的基本形状。

3.剪纸故事:剪纸故事是指用剪纸艺术表现的故事,通常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多种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