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斥。

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

三级结构:多肽链现在某些区域相邻氨基酸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然后以相邻的二级结构片段集装成超二级结构,进而折叠绕曲成结构域,由两个或两个以的结构域组装成三级结构。

超二级结构:指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中的构象单元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结构域:是球状蛋白质的折叠单位。

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绕曲折叠成紧密的近似球状的结构。

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各自具有部分生物功能的结构。

肽: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而合成的化合物。

肽键:氨基酸之间脱水后形成的键
蛋白质:是由许多不同的α-氨基酸按一定的序列通过酰胺键缩合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的构象并具有一定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等电点:调节氨基酸(或蛋白质)溶液的PH值,使其分子上的羧基和氨基的解离度完全相等,即所带静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
极移动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氨基酸(或蛋白质)所处的溶液PH称为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PI。

氨基酸残基:在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由于其部分基团参与了肽键的形成,剩余的结构部分则称氨基酸残基。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可在动物体内合成作为营养源不需要从外部补充的氨基酸。

必需基团:有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酶的活性丧失,这些基团即称为必须基团。

分子病:指某种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正常有所不同的遗传病。

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 单链和RNA链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

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Tm(熔解温度):DNA热变性时,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

增色效应:指核酸变性后,260你nm的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

酶的别构效应:当底物或者底物以外的物质和别构酶分子上的相应部位非共价地结合后,通过分子构象的变化影响酶的催化活性的这种效应。

辅基:指那些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紧的,用透析法不易除去的小分子物质。

辅酶:指那些与酶蛋白结合比较松的,用透析法可以出去的小分子有机物。

全酶:酶蛋白和辅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

只有二者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时,才具有活力。

此完整的酶分子称为全酶。

(全酶=酶蛋白+辅因子)
调节酶:指对代谢途径的反应速度起调节作用的酶。

同工酶:具有不同的分子形式但去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的酶。

抗体酶:既是抗体又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别构酶: 是一种活性受到结合在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的其他分子调节的酶。

酶活力:酶加速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度的能力。

抑制剂:凡使酶的必须基团或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活力甚至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呼吸链:代谢物上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呼吸链。

此体系通常也称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

磷氧比(P/O):每消耗1mol氧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mol数。

氨基酸代谢库: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共同构成了机体的氨基
酸代谢库。

高能化合物:在生化反应中,某些化合物含自由能特多者,即随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可放出大量自由能的称高能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机体内存在着各种磷酸化合物,它们所含的自由能多少不等,含自由能特多的磷酸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是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也称呼吸作用。

β-氧化:动物在进行脂肪酸降解时,是逐步将碳原子成对地从脂肪酸链上切下,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拆除,即β位碳原子首先氧化。

新陈代谢: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的全过程,包括生物体内所发生的一切合成和分解作用。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酶的作用可使ADP生成ATP。

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这一过称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磷酸甘油穿梭:该穿梭机制主要在脑及骨骼肌中,它是借助于α-磷酸甘油与磷酸二羟丙酮之间的氧化还原当量,使线粒体外来自NADH的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氧化。

氧化磷酸化作用:伴随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称为氧化磷酸作用。

糖酵解作用: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经无氧分解生产乳酸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故称糖酵解作用。

糖异生作用:非糖的前体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糖酵解作用: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经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故称为糖酵解作用。

转氨基作用:一种α-氨基酸的氨基可以转移到α-酮酸上,从而生成相应的一份子α-酮酸和一分子α-氨基酸,这种作用称转氨基作用,也称氨基移换作用。

别构调节作用:由别构酶(变构酶)调节。

调节物语酶分子中的调节中心(别构中心)结合后,诱导出酶分子的某种构象,改变催化活性,调节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

共价修饰调节作用:共价调节酶通过其他酶对其肽链上的某些基团进行工价修饰,使酶处于活性与无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的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共价修饰调节作用。

级联放大作用:连锁代谢反应中多个酶的化学修饰配合进行,当其中的一个酶被激活后,连锁反应中的其他酶被激活,导致原始信号逐级放大,催化效率逐渐放大。

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通过一种循环,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

这种循环称三羧酸循环,也称柠檬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支路):微生物能够利用乙酸作为唯一的碳源,并能利用它建造自己的机体,有苹果酸合成酶与异柠檬酸裂解
酶两种特异的酶参与反应。

因以乙醛酸为中间代谢物,故称乙醛酸循环。

鸟氨酸循环:指氨与二氧化碳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产尿素的过程。

DNA半保留复制:复制时,DNA的两条链分开,然后用碱基配对方式按照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合成新链,以组成新的DNA分子,新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即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新的DNA的一条链按5`→3`方向(与复制叉的方向一致)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

另一条链的合成则是不连续的,即先按5`→3`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合成若干短片段(冈崎片段),再通过酶的作用将这些片段连在一起构成第二条子链,称为后随链。

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移。

即酶促合成除T变成U 外与基因编码碱基序列相同的RNA链。

反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DNA生物而合成的一种特殊方式。

翻译:mR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成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种过程正像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的情形相类似,因此人们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成为翻译。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重新组合。

代谢调节:是研究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相互制约、彼此协调与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各类调节的分子基础,并阐明调节过程与机能相联关系的机制。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技术,即无细胞份子克隆技术。

冈崎片段:冈崎等在研究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中,发现DNA复制中短时间内先合成较短的DNA片段,接着出现较大的分子。

一般把这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活性肽:具有活性的多肽。

SD序列:在起始密码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即-10区)通常有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这一序列最初由Shine-Dalgaino首先发现的,因此人们把这一序列称为SD序列。

遗传密码:实际上是指mRNA中的核苷酸排列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序列的关系。

第二套密码系统:tRNA分子中贮存的遗传密码。

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团的总称。

单顺反子: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或RNA链,每个基因转录有各自的调节元件。

多顺反子:常见于原核生物意指一个mRNA分子编码多个多肽链。

这些多肽链对应的DNA片断则位于同一转录单位内,享用同一对起点和终点。

多聚核糖体:指合成蛋白质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似念珠状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