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正确认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
(2)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分析】:该课分为三个小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首义”和“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第一小目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包括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及革命党和改良派的论战。
第二小目主要讲述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完成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府的任务。
第三小目主要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以及对辛亥革命评价。
该课位于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在单元线索上,是面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中国和之前的救国探索皆失败的局面,顽强的中国人企图再一次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挽救民族危亡。
是中国人完全抛弃封建君主制,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发起的一次壮举。
特别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更是需要将其放入时代背景去思考。
【学情分析】:学习辛亥革命,对于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这一目标来说,并不困难,在初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影视、书籍资料上都不乏了解,这一点在新课教授中,老师对于史实部分的讲述可一带而过,而将重心放在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三民主义的理解以及对结果的评价。
这些深度思考,应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积极探索等特点,充分应用小组间问题探索并由教师适时引导的授课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那么先后有哪些阶级来救亡图存呢?他们又进行了那些实践?结果如何?(学生回顾)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标志着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说是改良派,戊戌变法,即维新变法,失败了;虽然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还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狭义: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的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多媒体材料分析其爆发的背景。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社会背景(1)国际: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过渡: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想如何来挽救其统治危机?结果如何?学生:推行新政还有预备立宪(改革),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2)国内:政府改革无效,反而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不过这些改革客观上却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这位革命做了什么准备?学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
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多媒体)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师:除此之外,革命党人还做了哪些准备呢?3、组织基础(1)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①时间:1894②地点:檀香山(美国)③目标: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共和国。
④性质: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过渡: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到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同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过渡: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P60页二、三、四段小字部分,指出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对应关系,及其内涵。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民族主义;(2)“创立民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核心)(3)“平均地权”是指——解决土地问题——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4、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舆论准备)(1)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课本P60最后一段)(2)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5、多次武装起义(军事准备)与此同时,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了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
这是位于广州市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才29岁。
英雄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
为了苦难的祖国,他舍弃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
起义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给妻子用血和泪写下一封绝笔信《与妻书》。
虽然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而黄花岗起义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预演,为后来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半年后,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让我们回到100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夜晚吧!二、过程教师提问: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1、爆发(武昌起义):(学生阅读P61标题下文字)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
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
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武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思考: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学生回答: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以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课本P61页最后一段小字)思考: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由军权,由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
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
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发展:各省响应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3、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1)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课本P62)(2)《临时约法》颁布:内容:(课本P62第一段)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注意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组织原则。
性质:(课本P62第一段最后一句)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过渡: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结果:帝制终结和袁氏掌权(1)清帝退位:(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有什么?学生归纳:(课本P62最后一段小字)(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评价学生讨论: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63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