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网络激发了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网络进入语文课堂,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如教学课文《虎大王开会》时,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动物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文中十多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惊呆了,动物世界如此神奇,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班级的同学没有一个到过桂林,如果只通过朗读课文去体会,并不能更好地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于是,我将学生带入了网络世界。
在课堂伊始,我播放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情景,并配乐朗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当学生看到桂林静静、清清、绿绿的水,看到江底的沙石,看到那水绿得像一块块无暇的翡翠,看到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看到游客划着小船,在江面上尽情地玩耍,学生忍不住发出啧啧称赞;我再让学生欣赏桂林奇特、秀丽、险峻的山峰,各种各样的山,像巨象、像老人、像骆驼……孩子们流连于美丽的山水间,
沉浸于桂林美如画的风景中,看完录像,孩子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我再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
再来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利用网络创设的优美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求知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后有自己的见解。
二、网络更新了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网络,让学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
网络具有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了新的方式,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是以往,老师要让学生查一下“长城”、“赵州桥”“鲸”的资料,那学生可以难上加难,要么到图书馆去查,要么问家长或是同学,可得到的资料十分有限,甚至不准确。
现在有了电脑,学生想要得到类似的材料轻而易举,而且十分准确。
因此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多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课文,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得到有效的锻炼。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我让学生先查阅“赵州桥”的有关资料,再查阅她的设计者李春的材料,再来学习课文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赵州桥表
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网络改变了评价手段
布鲁姆认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在网络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解决了不少学习问题。
借助教学平台,教师安排的当堂测试能很快地检测他们的学习结果,学生也能得到更加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嫉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我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办一张“水浒群英传”的“电脑手抄报”,举行一次“电脑手抄报”比赛。
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制作成“电脑手抄报”,然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同学们给网络作品——“电脑手抄报”评分,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评价手段评出精英作品。
又如在教学提问中,有的同学回答得好,这时候,计算机就会出现一个可爱的喜羊羊,翘起大拇指,像在对他们说:“你真棒!”此时学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悦。
而那些基础稍微差点,回答没有达到要求的同学,计算机则会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喜羊羊的表情变了,它微笑着,好像在对同学说:“没关系,继续努力!”而对那些上课不认真的同学,电脑则会出现“灰太狼”
对他们进行批评。
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动画形象来评价学生学习,让学生乐于接受。
网络兼顾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陈旧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教学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扉,逐渐在每一所学校生根、发芽、成长,让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