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渗墙

防渗墙

1前言人们常说的防渗墙都是机械化施工,这里介绍的防渗墙是人工开凿、支护、浇筑、接缝处理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

它适宜于含水量少、深度不太大(20m左右)、地形条件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各类土层与强度较低的岩石中的防渗墙施工。

其优点在于灵活、简便、质量看得见并节省资金,同时减少了对施工环境的污染,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富流滩电航工程位于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境内,该工程是渠江梯级开发的第五级,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通航、养殖等的综合利用工程。

水工建筑物包括闸坝、通航船闸、发电厂房等设施。

设计正常高水位为213.8m,装机39 MW。

防渗墙位于渠江右岸岸坡与右岸接头坝连接处,防渗墙长度为27 m,开挖深度为11~19 m,设计厚度1.2m,接头坝坝肩与弱风化的粉砂质泥岩相接。

由于其相接处为重要的交通公路,车流量大,加之有较厚的覆盖层,大规模的开挖将会导致公路失稳,中断交通要道,又因场地有限,不能改道,故考虑此段防渗设施改为防渗墙。

由于场地为一斜坡,机械设备无法施工,因此决定采用人工施工方案。

2地质概况工程区属四川沉降带川中褶带的边缘,挽近期本区地壳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

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区内未发生过地震,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域稳定性好。

工区内除分布有第四系中更新统、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外,广泛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中段地层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其中坝基为砂岩夹薄层的泥岩透镜体,坝肩为粉砂质泥岩。

场地为一斜坡,表层为人工堆积的块碎石土,厚5~8 m,下伏为粉砂质泥岩与完整的砂岩。

3施工工艺3.1工艺流程采用将防渗墙分段、跳槽开挖、护壁、浇筑、接缝处理的施工工艺。

3.2施工机具(略)3.3施工方法3.3.1防渗墙分段根据场地情况,将防渗墙分为3段,跳槽施工,先施工第①、③段,后施工②段。

3.3.2成槽主要采用风镐、十字镐及其它辅助工具人工掘进,采用卷扬机及人工综合除渣工艺。

3.3.3护壁它是人工开挖防渗墙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要求每往下开挖1m就护壁一次,当护壁达到一定强度后继续往下施工。

护壁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厚15cm,钢筋为φ8,水平方向的护壁与护壁之间的钢筋预留10 cm搭接长度,上下护壁之间不搭接。

壁间支撑柱采用预制边长为20cm正方形钢筋混凝土柱,支柱钢筋与壁钢筋搭接;支撑柱横向间距为1.5 m,纵向间距为1m。

采用3块竖向木板制成模具并预留支撑柱孔。

施工顺序为先护壁钢筋,再搭接混凝土支撑柱,然后再关模。

3.3.4墙体浇筑护壁混凝土采用手持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采用拌和楼集中拌制,汽车运输。

用漏斗与导管法分层浇筑,分层厚度(30~50cm),均匀振捣。

(1)由于基槽深度均在10~20 m左右,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

导管φ≧216mm(导管直径大于骨料粒径的3倍);(2)导管底部离混凝土浇筑仓面不高于2 m,以避免混凝土离析;(3)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卵石粒径小于5cm,骨料应清洁,无杂物。

水泥与灌浆水泥应为同厂同标号,同样要进行物理性能检测;(4)拌合楼混凝土塌落度为10 cm,以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和易性,有利于保证导管法施工的质量;(5)控制混凝土在地表临时料场堆放的时间,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6)浇筑混凝土时,在槽口导管及漏斗夹具下方设置移动装置,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可沿防渗墙轴向灵活移动,以保证防渗墙整体浇筑质量;(7)防渗墙浇筑期间,槽壁保持稳定且不掉块,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3.5接缝处理接缝处设置两道橡胶止水带,并预埋接缝灌浆管与排气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7 d)后进行接缝灌浆。

3.3.6安全措施(1)护壁混凝土高出地面20 cm,以防边坡落物;(2)向槽内通风换气,以保持槽内空气新鲜。

4结语(1)经过富流滩电站运行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检验,防渗墙防渗效果好;(2)在一些土坝整治工程与中小型电站防渗墙施工中可采用机械施工与人工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因地制宜,可达到费省效实的结果;(3)人工施工防渗墙要因地制宜。

桑株水库塑性砼防渗墙施工技术发布时间:2009-5-26 11:36:57 被阅览数:354 次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摘要:结合工程实例,对塑性砼防渗墙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探讨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桑株水库;塑性砼;防渗墙;施工技术1 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1.1 工程地质条件水库坝址在两条次级断裂之间较为完整的岩体上,坝基地层由元古界地层和覆盖其上的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前者构成了坝基松散堆积物的基底,为相对不透水层。

后者形成了现代河槽及两岸的Ⅰ~Ⅳ级阶地,新生界第四系冲、洪积层最大厚度104m。

河床上部为强透水层,厚度20m左右,其下为弱透水层。

1.2 设计要求坝基防渗:自坝体上游坝坡向下开挖梯型槽,开挖至2 140m高程形成防渗墙的工作平台,宽13m,用其土方做临时围堰,2 140m高程以下,主渗范围为0+088.30~0+873.26m坝段,防渗墙墙体最大深度为39.50m,墙厚为0.60m。

2 墙体材料及配比按照设计要求防渗墙强度C15、抗渗W6的指标,通过配比试验提供施工配合比,砂率37%,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15,抗渗标号W6,坍落度18~22cm,扩散度34~40cm,每平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见下表:32.5R普硅中砂5~20mm 木钙黏土水砂率扩散度坍落度(kg) (kg) 石子(kg) (kg) (kg) (kg) (%) (cm) (cm)440 607 886 1.275 60 278 37 34 192.1 混凝土拌和及运输砼拌和采用电子秤计量的JS-500砼搅拌机2台,生产能力50m3/h。

上料用装载机,进料由电子秤控制,保证砼拌和质量及连续性。

在砼拌和实施中,水和黏土分别加入。

对料场的砂不定期进行含水率测定,当含水率大于1%时,及时调整加水量,以保证墙体材料塌落度满足设计要求。

拌和系统拌制出的混凝土采用砼泵输送至槽口砼浇筑设备,以对口浇筑的形式进行浇筑。

采用砼输送泵,一方面对砼进行了二次搅拌,另一方面大大缩短了砼浇筑时间,显著提高了砼面上升速度,这对砼浇筑成墙质量有较好的改善和提高。

2.2 泥浆下混凝土浇筑防渗墙体采用塑性混凝土,成槽后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浇筑混凝土。

2.2.1 浇筑导管沿槽段轴线布置,相邻导管的间距不大于3.50m,一期槽两端导管距槽端控制在1.50m,二期槽两端的导管距槽端控制在0.50~1m。

2.2.2 安装导管时,导管底部出口距槽底距离不大于25cm,浇筑导管内径采用φ273mm。

浇筑前,导管定期进行密封承压试验,防止漏浆夹泥事故发生。

2.2.3 每个导管开始浇筑时,先下入导注塞,准备好足够数量的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将导注塞压出导管底部,将管内泥浆挤出管外。

将导管底端被混凝土埋住,保证后续浇筑的砼不致于泥浆掺混。

槽段砼浇筑严格遵循先深后浅的顺序,从最深的导管开始,由深到浅依次开浇,直至全槽砼面基本浇平以后,再全槽均衡上升。

浇筑过程中,保持导管埋入砼的深度不小于1m,不超过6m,维持全槽砼面匀衡上升,控制其高差在0.50 m范围内。

2.2.4 砼浇筑连续进行,槽段内砼面上升速度大于2m/h,每30min量一次槽段砼面。

2.2.5 在砼浇筑时,按要求在出机口和槽口入口处随机取样,检验砼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不合格砼严禁入槽。

2.3 砼防渗墙段连接防渗墙一期槽与二期槽之间存在连接的问题。

采用钻“接头孔法”和“抓凿法”两种工艺。

2.3.1 “接头孔”法连接在一期槽端30cm处钻设直径60cm的接头孔,要求钻孔垂直,一钻到底。

2.3.2 “抓凿法”连接在一期槽浇筑结束12~20h左右,即用抓斗直接垂直抓除30cm的槽端至一期槽底,使用该工艺要求抓斗既能抓动,又要保证槽壁垂直稳定。

2.4 特殊情况的处理2.4.1 在防渗墙造孔成槽过程中,遇到孤石、大漂石等,采用正常成槽手段难以成槽时,在考虑孔壁安全的前提下,首先采用重锤法处理,其次采用小钻孔爆破或定向聚能爆破的方法处理,并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2.4.2 在成槽过程中,对固壁泥浆漏失量作详细测试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堵漏和补浆准备,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在固壁泥浆性能指标基本满足前述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泥浆配比,并适当放缓挖槽速度,待固壁泥浆漏失量正常后再行抓槽。

2.4.3 当出现坍孔时,采取以下措施补救:尽快补充大比重泥浆,以稳定孔壁;回填适量的渣土,平衡孔壁土压力;投放适量水泥,封堵渗漏通道;待孔壁稳定后,尽快成槽,浇筑混凝土成墙。

3 质量保证技术措施3.1 建立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系统,执行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中的《过程控制程序文件》及相关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结合本工程设计要求、地质情况及技术要求,编制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技术交底制、开竣工报告制及竣工文件编制办法。

3.2 依据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施工规范和施工措施,制订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程序控制图及质量控制点,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细则和岗位责任制等,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确保整个施工过程持续、稳定地处于受控状态。

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十项:①岗位责任制度;②施工复测制度;③技术交底制度;④开竣工报告制度;⑤材料检验制度;⑥试验室抽样制度;⑦隐蔽工程检查制度;⑧工程负责人质量评定奖惩制度;⑨工程自检互检制度;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

3.3 对关键和特殊工序制定详细的施工过程控制程序和操作细则,并落实到人。

对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分工负责制,专业技术人员既是该工序技术负责人,又是工序施工负责人,有效防止因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责任不清而造成的质量缺陷。

3.4 施工过程中严格技术把关,做到“六不施工,三不接交”。

“六不施工”是: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和资料未校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隐蔽工程未经检查签证不施工,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或批准的工序不施工。

“三不接交”是:无自检记录不接交;未经监理工程师或值班技术员验收不接交;施工记录不全不接交。

4 施工过程严把“四关”4.1 严把图纸关首先,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认真复核,让所有技术人员彻底了解设计意图;其次,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要求组织实施,并层层组织技术交底。

4.2 严把测量关对整个工程的设计控制点、断面量进行复核,对项目部工程技术部施工测量组织复核成果进行测量控制,负责施工测量放线。

4.3 严把材料检验关对施工中需采购的材料与设备型号规格、卖方信誉及检测试验的资料等进行明确,并严格按质量标准订货、采购、包装运输,按照ISO9001《采购程序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控制,选用合格的供方,把好材料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