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报任安书 (节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
他的“择生”令人敬重。
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回顾司马迁的相关资料三、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四、整体把握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五、具体研习课文(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效法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阕然久不报:隔了很久回复幸勿为过:责备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3.概括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二至五段。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二、具体研习课文(一)研习第二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本段的此段的内容。
点拨: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
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所列举的这些圣贤有什么特点?点拨: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3.讨论: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点拨: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研习第四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提问: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三)研习第五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点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五、布置作业:背诵三、四段。
板书:报任安书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知识拓展】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