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辱”、“意气”、“就”等实词和“于”“之”“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以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3、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观以及他忍辱苟活,为完成志愿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
2、正确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三、教学设想依据1、本文实词的用法、通假字现象以及“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被动句式较多,因此授课时着重一些常用的重点文言词句及被动句的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在信中,流露出司马迁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奈,更体现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性格和忍辱完成愿望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通过翻译疏通文章,加上朗读感受,可体会《报任安书》的悲愤情感和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特殊人生价值观。
2、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二(1)(2)班都是理科班,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但总体来说,(2)班学生的文言基础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比(1)班较胜一筹;而(1)班的课堂气氛比(2)班活跃。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两个班不同地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所定时间。
四、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前几天大家也观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绝笔之作》,相信同学们对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作品《史记》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忆一下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
二、作家作品:(抽选学生回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PPT展示填空)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少时受其父熏陶,得以诵读古文经典,又曾受业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二十岁后,多次漫游全国各地,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土人情,采访旧迹史料。
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天汉二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著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52万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也包括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表记历史上重大事件,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历象、经济生活等,取材丰富,态度严肃。
《汉书》称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史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写作背景: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四、解题:《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五、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六、课文分析(一)听录音朗读,正音(提醒学生边听边注音,听完后,到黑板给下列字词注音)曩者、怯懦、臧获、膑脚、愠色、闺阁阕然、缧绁、倜傥、轩辕、被戮、剌谬七、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报任安书》既然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信,那么,他在回信中向任安讲了什么内容?他是在拉家常,还是在诉苦?第二课时(一)第一段讲解1、全班朗读第一段,抽选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点评注意重点字词。
(PPT展示第一段内容)2、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解答:第一段主要是引出任安来信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引出下文的陈述。
(二)第二段讲解1、全班朗读第二段,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说明:若学生在前一天完成翻译作业,则抽选学生翻译。
)2、引导学生明白第二段是进一步申明,司马迁并不是为了父母妻儿,也不缺乏“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而是为了“文采表于后世”,所以“隐忍苟活”。
3、第二段中有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语句,请学生找出来。
解答:“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明司马迁对生命和事业的看法,他这种将人生价值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平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荆棘之路,可见司马迁的坚贞勇敢的人格魅力。
(三)练习,作业:(1)解释下列加点词:(PPT展示) ? 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牛马走、辱、幸?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乃有所不得已也?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拜两拜? 情义、诚挚恳切? 怨望、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作名? 隔了很久,回复? 希望,副词; 责备? 表示谦辞与敬辞? 人的本性,人之常情? 顾念妻子儿女? 正义和真理? 是; 有……缘故? 如何? 职分(界限)? 遗憾? 终结一生(2)完成《全线突破》P100 积累整合练习第三课时一、课前小测:小测内容:1、解释划横线的字词,并翻译文句。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二、研读第三段(一)全班朗读第三段(二)抽选学生逐句翻译第三段(三)目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引述这么多古人发愤著书的事迹?老师引导提问:1、第三段明显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你能找出来吗?这样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解答:排比句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用: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以及文章感情的抒发。
2、第三段提到了哪些“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都有些什么特点?司马迁引述这些历史杰出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解答:提到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人。
这些人都是“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于是“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的心血著述成文,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司马迁引述这些人物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也表明了他在“立德”,“立功”无法实现的时候,把“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基本追求。
(四)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并划出体现司马迁人生观、创作观的语句。
讲解:人生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创作观——发愤著书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五)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PPT展示)?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文王拘而演《周易》? 孙子膑脚?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埋没。
摩通“磨”? 卓异超群,洒脱不拘? 被拘留? 被割去,名词活用作动词? 困穷? 贬谪? 愤懑? 舒散2、全班朗读第三段(若时间允许,抽选学生朗读比较)3、自由朗读并背诵第三段。
(六)作业:1、预习翻译第四、五段,思考:司马迁隐忍苟活写《史记》是为了什么?2、背诵第三段。
第四课时一、全班朗读第三、四段,能背诵第三段的同学背诵第三段。
二、研读第四段(一) 概括第四段地大意:创作《史记》的目的和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
(二) 根据前一天的预习思考,提问: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是为了什么?解答:司马迁忍辱苟活用生命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便让“文采表于后世也”。
(三) 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史记》的体例安排如何?请学生回答。
(PPT展示讲解)解答:“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四) 小组讨论:第三、四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解答: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对作者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五) 若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第四段。
(六) 作业:1、预习第五段,思考:第五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2、做《全线突破》练习P100-102第五课时一、课前检测: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并翻译文句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二、研读课文第五段(一)全班朗读第五段,明确此段大意:再次倾诉自己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
(二)学生自行诵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第五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三)练习反馈翻译情况:(PPT展示)?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书不能悉意?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纲纪、规律? 恰逢,正好? 即使? 即使? 达(抒发)? 现在? 美好? 完全,尽(三)抽选学生翻译文句:(PPT展示)?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