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

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缺点:由于统治者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依靠科举制度的方式不仅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科举制度也是一种以利禄劝诱人读书的制度,它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死记硬背,八股盛行,极大的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5.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

为“循序渐进(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①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王阳明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

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

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却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

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

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

②名人伦之外无学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名人伦”,即教育人们恪守五伦。

③“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知与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④论儿童教育教育儿童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以遂其自然发展7.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替代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育程度。

8. 洛克-绅士教育#述评#①白板说洛克在认识论方面反对天赋观念论,信奉经验论,提出人生“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是在他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环境中得到的一切感觉都会在他的心灵“白板”上留下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洛克坚持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学。

②绅士教育洛克认为,作为一位绅士,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之精神富于健康之身体”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重视道德教育的“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小就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注意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

洛克所要求培养的绅士是有才干的,是善于处理世务的人,因此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并使其聪明、智慧和学问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教育者首先应重视培养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其次,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再次,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洛克不仅重视博学,更重视心智的发展,主张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并从教学实际中总结出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见解,这在当时对于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具有进步意义。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各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都有极大的影响。

8.卢梭教育思想①“自然教育”的目的论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顺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新人”,或者说“自然人”,卢梭所要求培养的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超人”,卢梭所要培养的人,还是符合天性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②“自然教育”的儿童观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他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儿童观,第三,应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

③“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它的含义是指教育应当遵循成长中的人发展的自然进程,按照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卢梭根据他对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儿童期(2~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成年)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残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9.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内涵及影响内涵:“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影响: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应该承认它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文化弥漫天下的社会里塞进近代西方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较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外,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主张。

同时,“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设影响很大,它一方面否定了传统教育制度与课程的效仿,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西方科学技术及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加以效仿但是,“中体西用”在理论上、逻辑上是不通的。

简言之,以“体”、“用”关系来调和中学和西学的矛盾,它实际上只能阻碍教育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

11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述评#①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造就“健全人格”(或“完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

蔡元培把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为隶属于统治者,它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以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为目的;一为超轶于政治者,它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为目的。

“五育并举”成为蔡元培的培养“健全人格”者而制定的民国教育方针。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元培主张,无论是何种学派的学说,只要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言,且尚不至于遭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相反,就也应让它们并存和自由发展。

理由:1)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2)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3)这个办学方针也是符合学术繁荣昌盛的要求③民主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上,蔡元培反对独裁统治,他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12.杜威教育思想 #述评#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①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首要理论基础。

他认为,存在即被经验。

在他看来,人的主观经验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本前提。

或者说,没有主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客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的一切都是“被经验到的东西”,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②“社会个人主义”社会观杜威认为社会乃是由具有原来的人性诸如本能、习惯等等的个人联结而成的。

杜威把这种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③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2)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3)关于教育的论述杜威所说的教育以内的目的是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4)活动课程论5)从做中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杜威活动教学的特点:①以表现和培养儿童的个性为主,即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②以儿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③儿童从自己的活动、自身经验中学习④教学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