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摘要】中国菜肴名称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对外传播中的英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之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
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菜名;跨文化交际英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应在GDP 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但在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国家的出口创汇过程中却没有能真正体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除了必要的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外,归根结底在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菜名推广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译者缺乏对异域的海外市场及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加之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没有得到译者完全的关照,最终导致菜名的翻译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餐饮企业的海外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所坚持的理念和传播的概念是否能为异国受众喜闻乐见,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如何去用地道的目标语语言来传递菜肴的信息和那种异国的文化情调。
所以,研究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规范译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一)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人们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西方社会文化必然与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基础构成的中国社会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诸如社会价值观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人类的文化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既要照顾到本国文化的传播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要学会尊重译语受众的文化心理、历史选择和宗教信仰。
任何强行将自己认为美味的民族的菜肴硬译入译语民族中去的行为,那都无异于一个文化强盗的行径。
最终必然遭受到所有译语受众的抵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无效,甚至有时还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菜肴的命名形式上,而且在饮食观念、“吃”的文化内涵、原料选择、烹饪方法和餐单制作方式上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要准确把握中西方的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就必须做深入地了解和调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中国菜肴名称英译名的最佳近似性。
1、饮食观念的差异西餐强调食物的营养性,不过分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在西餐的菜肴制作过程中注重菜肴原料本身营养成分的保全,相对于讲究感官刺激的中国餐饮而言,西餐属于一种理性餐饮。
而“感性”的中国餐饮对菜肴的美味及美型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中餐为了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俱全的外形美感和口感,菜肴制作中通过添加各种佐料和调味剂来提升菜品色泽,甚至不惜破坏食物的原色原味和原料本身的营养成分。
2、社会文化内涵差异中国饮食文化中,“吃”被中国人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深刻的反映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世界的社会意义。
在中国,“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交际功能上,而且被附加上了一层社会文化功能。
例如,“饭碗”(职业)、“咀嚼”(思考)、“吃醋”(羡慕嫉妒恨)、“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接风洗尘”(对客人到来的欢迎宴请)、“饯行”(送别客人的宴请)、“喝西北风”(没钱吃饭时),等等。
有些食品在中国特殊节日里的食用,往往被赋予对吉祥如意等美好祝愿和渴求,从而使食物具备了反映民族心理的社会功能。
如,元宵节吃汤圆(又称“元宵”,喜庆、和美)、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合家团圆)、重阳节喝菊花酒(祛灾祈福求吉祥)、腊八节喝腊八粥(岁岁平安),春节的时候,北方人时兴包饺子吃饺子(招财进宝),南方则时兴打年糕吃年糕(年年高升),另外南北在春节的餐桌上都要有鱼(年年有余),等等。
尽管西方人也像中国人一样,有在特殊节日里食用某些食品或菜肴的习惯,如圣诞节吃火鸡,复活节吃彩蛋和感恩节吃南瓜派等的习俗。
同样,“吃”在东西方来看,都被看作是感情联络的一种方式。
但“吃”对西方人而言,更多的时候是被看做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是维持生命的必然结果,所以就少了中国菜肴名称中的那些文化元素。
3、原料结构和种类的差异中、西方饮食在菜肴取材和用料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中国菜肴取材宽泛,无以不致其极,基本上无所忌讳;西方菜肴的取材存在诸多忌讳,有人文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因素。
两者取材的差异性导致跨文化交际下中国菜肴名称外译时的诸多难题,也必然要求经营者和译者共同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变通之法,譬如,如何使用某些西方忌讳食材的替代品、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等,以最大限度地向世界推介中国餐饮文化。
4、菜肴名称命名特征的差异东西方的人们在语言风格特征、逻辑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要比东方人更加直截了当,东方人说话讲究艺术,注重画外音,所以西方菜肴命名中使用的词汇要比中国菜肴名称的用语更加朴实,简洁明了,信息的传达往往直奔菜肴的主题:材料和烹调方法。
如 Roasted Chicken(烧鸡)、Grilled Shrimp(烤虾)、Onion Soup French Style(法式洋葱汤)、Mashed Potato Soup (土豆羹)等。
中国菜肴名称的语言风格特征,对比英语菜名的语言风格特征,相对来说就要复杂多了。
中国的菜肴名称讲究音韵之美和意象美,用名简约,乃浓缩的语言形式,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二、中国菜名英译现状及译名规范的必要性中国餐饮对外传播中的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译名使用的混乱无序,翻译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翻译方法和专名使用原则。
不同理论水平、不同实践经验以及对翻译目的把握不同的译者对菜名的译法就不同,如此,必然造成译名的泛滥。
(一)译名使用的无序性,一菜多译。
(二)生硬直译性。
有些译者根本就不考证菜肴的内容,采取想当然地字字对译,如将“红烧狮子头”不加考证地理解为“烧红了的狮子脑袋”,从而将其译为“Red-burned Lion’s Head”,其实此时的“狮子头”指的是蓬松的“肉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狮子头”。
规范的菜肴译名有助于中国餐饮品牌的树立和推广。
中国菜名的翻译乱象极不利于中华餐饮的对外传播,严重制约中国餐饮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壮大。
所以,中国菜肴的跨文化交流中亟需译名的统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译名中的文化亏损与意象错位。
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通常是将原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通过原语语符向译语语符的转换而进行传递的。
很多菜名英译缺乏文化性和社会性。
三、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策略根据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 Larry A.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 对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人们惯性思维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的概括和论述,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具有某些共同点的人相处,所以,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尽量寻求两个群体之间交流中的某些共性。
(一)写意型菜名英译策略写意型的中式菜名之所以趣味盎然,就在于菜名的典雅以及菜名中所包含的大量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等文化信息和修辞手段,从而使得菜名富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译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菜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勾起译语读者的好奇心理,但是,过多的尚未被译名受众接受的音译词出现在菜名翻译中而又不加以任何备注或说明,像“Lvdagunr(驴打滚儿)”、“Aiwowo(艾窝窝)”、“Long Kudo(龙虎斗)”等,只会令译语受众困惑而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对中国菜肴及菜肴名称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做进一步地了解,甚至还会产生抗拒和畏缩的心理。
在此情况下,应该根据译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直接采取写实性的意译手法来代替其音译译名,将上述菜肴翻译给译语读者,以达到菜名翻译“传递菜肴信息”的基本目标,令他们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道什么菜,了解到菜肴的一个基本信息。
在音译产生信息缺损的时候,“驴打滚儿”也就可以类似写实性地释译为“Glutinous Rice Rolls w/ Sweet Bean Flour”,把“艾窝窝”释译为“Steamed Rice Cakes w/ Sweet Stuffing”,“龙虎斗”解释译作“Stewed Captive Snake,Wild Cat & Chicken”。
因此,写意型菜名可采用“音译+释译”法。
如“蚂蚁上树”,先直接音译成“Mayi Shangshu”,然后写实性地意译出菜肴的具体信息,即:“MayiShangshu--Saute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二)写实型菜名英译策略写实型菜名着重突出菜肴的原料、烹饪方式及菜肴的风味特征等的描述,少了写意型菜名的寓意等文化意象的蕴含,表达直白,平铺直叙,不会造成受众任何意义理解上的模糊和抽象。
中国写实型菜名的英译虽然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依序直译手法,如 Stir-fried Beef Shreds(爆炒牛肉丝)、Simmered Lamb in Brown Sauce(红焖羊肉)、Baked Mandarin Fish(烤桂花鱼)等,但译名语序的排列必须符合英语菜名的顺序排列,而不能死守汉语菜名中用语的易序排列方式。
如“豆瓣牛肉”、“豆腐焖鲶鱼”、“杏仁鸡丁”、“清蒸桂鱼”、“鸡汤面”等的翻译就必须符合英语菜名突出主料的特征,进行易序翻译为“Beef in Chili Bean Sauce”、“ Catfish Stewed with Bean Curds”、“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Mandarin Steamed with Seasonings”、“Noodles in Chicken Broth”。
无论是顺译还是变译,在中国菜肴名称英译中,根据适应论中的受众接受心理说,译名始终不能离开菜肴的原料。
西方菜名多以菜肴主料开头,因此写实型菜名可采用菜肴主料开头的直译法。
故而在上述易序排列方式翻译的菜肴译名中采用了菜肴主料开头的译法以突出菜肴主料。
(三)复合型菜名英译策略这里所说的复合型菜名,主要是指菜名中除了菜肴的主体(主料)的出现,还包含着对菜肴配料、烹调方式、形状和质地等进行的比喻、借喻、夸张等修饰性喻体词。
针对不同修辞方法的菜肴名称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译名结构。
譬如说,比喻型菜肴名称的翻译就不妨直接使用““主料+本体”的模式,必要时可以译出该菜肴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