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登岳阳楼 阁夜
借古抒怀
泪满襟}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登岳阳楼
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建安七子”王粲在《登楼赋》中有“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西楼晚眺》中有“一上高城万里愁”,国学宗师周汝昌有“一登楼就有愁”。可见登楼远眺,是古人用来浇胸中块垒的一种方式,所谓登楼望远思悠悠,这就使得“登楼”成为古诗词中一个鲜明的行为意象,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历代诗人词人的反复吟咏,让登楼与思乡怀人、感慨命运、自伤身世、家国之思等基调低沉的主题联系得更加紧密。今天我们来鉴赏杜甫的被誉为“登楼第一诗”的《登岳阳楼》,品味杜甫登临望远,是怎样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根据导学案检查预习:背景、诵读和解词。
三.初步感知:译诗,感知诗歌哀婉凄怆的感情基调。
四.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人登临望远,触景伤怀,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颈联和尾联,置身诗境)
(二)颔联被誉为“雄跨古今,气压百代”的名联,被评论是《登岳阳楼》整篇的“筋骨”所在。请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首联自问自答,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为什么?
这个“寻”字写出了诗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思其人,访其庙),所以它表明诗人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寻找,还隐藏着精神意义上的寻找,或这不是一场寻常意义上的春游,而是一场虔诚的拜谒,表达了对诸葛亮无限的钦慕之情,同时也为后面写诸葛亮预设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颔联诗意: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以苍茫之力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样。
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缘景明情,如此雄浑壮阔之景,衬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胸襟?
颔联诗眼“坼”字和“浮”字,渲染出洞庭湖水磅礴雄阔的气势,充满了力量感。此景透视出站在岳阳楼上极目远眺的杜甫,眼前看到的被洞庭湖水坼开的应不只是吴楚大地,更有念兹在兹的祖国破碎的山河和朝思暮想的回乡之路;心中所感的日夜浮在洞庭水上的不只是日月星辰,更有风雨飘摇中的神州大地和漂泊无依的自己,无限的悲苦凄怆自心底涌起,涕泗滂沱啊!
大景衬大情,正因为杜甫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宽广胸襟,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互为表里,营造出宏丽阔大的意境。
(三)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仅仅是表达字面上的“昔闻”“今上”吗?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怎么认为?
“昔闻”“今上”却有了却夙愿之意,可并无喜悦可言。所谓“昔闻洞庭水”之时的杜甫应是风华正茂、激情满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今上岳阳楼”之时,已是报效无门、理想破灭、贫病交加、潦倒颠簸、风烛残年、归期无望、凄凉晚景的杜甫。更是大唐由盛转衰之时,正如杜甫在《登楼》诗中所言:“万方多难此登临。”所以“昔闻”“今上”以见人生无限感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2.逐句鉴赏,把握手法,领悟内涵。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讲析与讨论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诗圣”深沉的家国情怀。
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诗歌意象及手法,情景关系及对诗人所炼之字的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及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我们于诗人自嘲的口吻中,于“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感受出诗人追求一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无限心酸与沉痛;感动着诗人虽饱经人生穷困,阅尽人间丧乱,却始终高扬着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站在盛唐诗歌的巅峰之上,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感悟诗人的“古圣人之心”,领略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造诣。
(五)尾联是《蜀相》的点睛之笔,成千古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长:时间久
1.“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北伐不成,赍志而殁。
“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惋惜和无尽的哀思。
2.“英雄”二字不只指诸葛亮,还有杜甫,(杜甫一生以“贤臣”自诩,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却是国破家亡,身如飘蓬,这不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吗?所谓壮志难酬,古今一也。)也指古往今来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是千古悲剧英雄的共同心声。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泪下。
(四)本诗写作特色:1.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2.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柏森森”又有何联想?
1.它记祠堂之所在,是诸葛武侯祠的标志;2.柏树苍劲伟岸,经冬不凋,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派,这正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伟大精神的写照,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3.渲染了安谧、肃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独有的敬慕。
所以,诗歌一开篇就以一个远景镜头勾画出武侯祠的整体意蕴,形成一个浓重的整体氛围,堂皇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三).景为心造,境由心生。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不同,生活经历、思想经历不同,此时此刻的心情不同,当他们面对同样一个景物时,他们的眼中景、心中情也呈现很大的不同。诗歌颔联中诗人的眼中景、心中情是怎样的?(意象、意境、情感)
诗人抓住了春天最典型的意象,“映阶碧草”是春天最经典的颜色,“隔叶黄鹂”是春天最经典的声音,“春色”“好音”把春天清新明丽的气氛渲染到十足。
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近诸葛亮。当年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撑持蜀汉半壁江山,得主敬民尊,享千秋祭祀,这样的形象对“奉儒守官”的杜甫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杜甫的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即写祠是为了写人。(还有一种理解: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做贤相”一直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身处乱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以此为题更能抒发杜甫的郁闷和隐痛。)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景透视出诗人心旷神怡的思想感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看颔联中除了意象,还有两个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是“自”和“空”。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诗眼,炼字)
比较“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尽”和“皆”,乐景乐情)。“自”和“空”互训。这两个字表明:
1.春色宜人却无人欣赏,这才是“自春色”,好音悦耳却无人聆听,这才是“空好音”,一下子武侯祠冷落寂寞的样子就跃然纸上。(武侯当年赫赫功业,遗爱巴蜀,难道已经被人遗忘了吗?令人不禁感慨。)
蜀相
一.根据导学案检查预习:背景、诵读和解词。
二.初步感知: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的人物是诸葛亮,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及籍此表达自己的沉郁之情。感情基调苍凉悲壮。
三.鉴赏诗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这首诗既然是怀古诗,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么题目不是《诸葛亮祠》或《武侯祠怀古》,而是《蜀相》,有何深意?
2.如何理解“老臣心”的深层意蕴?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借古抒怀,所以这个“老臣心”不仅是诸葛亮的老臣心,更有杜甫本人的老臣之心。(结合“论世”:杜甫拜谒武侯祠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山河疮痍,百姓流离,他多么希望能再出现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君臣关系,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得主眷顾,精忠报国。所以在杜甫的内心世界“今古呼应”,是杜甫和诸葛亮跨越几百年的情感交流,所以字字珠玑,力重千钧。)
(四)1.集中体现杜甫追怀诸葛亮的是哪两句?追怀了哪些内容?
颈联
三顾茅庐:顾,拜访。频烦:频频。天下计: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开济:开,开创;济,匡助。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颈联用十四个字凝练了诸葛亮的人生际遇、政治理想和功勋伟绩,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死知己,知恩图报的老臣之心。(正因为有刘备“三顾频烦”之诚,才会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之报,也才会有日后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才会有最后的“六出祁山,星陨五丈”。)
四.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怀古诗,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从全诗看,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志的追寻、凭吊的感情。作者借古抒怀,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充满了凄怆苍凉的伤感美。
五.布置作业:背诵
六.板书设计:老臣心}
2.“碧草”固然是春天最美的颜色,但它并不自知,它也不是为了诸葛亮而生长;“黄鹂”固然是春天最美的声音,但它也不自知,而且也不是为了诸葛亮而歌唱。所谓“庭草自春,无关人事;黄鹂空啭,只益伤情”,所有的人事代谢,在大自然面前仿佛都没有了痕迹,也没有了意义,这不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寂寞吗?
(结合“知人”)“伤心人别有怀抱”,失意的杜甫面对“春色”“好音”,用“自”和“空”将意境反转,由清新明丽转为凄清冷寂,以乐景写哀,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自己那种无以言说的寂寞苦涩伤感之情。
课时计划
授课班级
课题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
所需学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相关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杜甫诗歌深沉的思想内涵。
2..通过对作品中诗人所“炼”之字的鉴赏,增强对情与景关系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气韵美。
五.课堂小结:该诗写杜甫晚年登临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笔力雄健,胸襟阔大。后人评价:“只有读懂老杜的《登岳阳楼》,始可言诗。”杜诗真“律诗之千古楷模,万世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