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本页仅供浏览参考,具体内容下载后可见。

无需排版,直接打印即可。

(包括教师版和学生版)·课题: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一.学习目标1.掌握杜甫生平,知人论世。

2.赏析作品:《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理解诗中思想情感。

3.通过《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对比鉴赏,感悟意境营造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知识链接1.生平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2.写作背景《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763年。

760年,杜甫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以定居成都;765年,严武病逝,无所依靠的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全家栖居在长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依靠接济度日;在夔州寓居两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时局又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内忧中,对外又得面临吐蕃对蜀地的不断侵袭,期间,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一系列不好的消息加深了杜甫思乡之情,决意北上返家,但又由于经济拮据,流落湖南岳阳。

三.作品赏析(请把笔记做在课文空白处!)1.结合“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分别概括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思想情感。

(写在课文的空白处)2.在《蜀相》中,3.《阁夜》的感情基调在“悲”的基础上,还有这与其他三首诗不同的意蕴,你能从具体的诗句中读出来吗?请结合“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4.在《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中,四、学以致用(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课题: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练编号:zggdshg-1主备人:邓海云审核人:高二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掌握杜甫生平,知人论世。

2.赏析作品:《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理解诗中思想情感。

3.通过《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对比鉴赏,感悟意境营造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知识链接1.生平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在游历中与李白、高适结下深厚友谊。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在应试落第后以献赋投赠的方式寻求提携,不得,但对时政黑暗和权贵奢靡有了深刻认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千古流传。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前往四川效力君王的途中被俘,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而被释放。

其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担任左拾遗。

又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一再溃败的战局和动荡的时势成了“三吏”、“三别”的不朽作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投靠好友严武,在四川暂得安稳,严武病逝后,他被迫在长江漂流南下,最后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忧国忧民始终贯穿着他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2.写作背景《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763年。

760年,杜甫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以定居成都;765年,严武病逝,无所依靠的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全家栖居在长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依靠接济度日;在夔州寓居两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时局又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内忧中,对外又得面临吐蕃对蜀地的不断侵袭,期间,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一系列不好的消息加深了杜甫思乡之情,决意北上返家,但又由于经济拮据,流落湖南岳阳。

三.作品赏析(请把笔记做在课文空白处!)1.结合“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分别概括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思想情感。

(写在课文的空白处)《蜀相》(760年)是诗人游览武侯祠时的咏史怀古之作。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同时也是诗人忠君爱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叹的写照。

《登岳阳楼》(768年)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不由发出由衷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孤寂老病,国家连年战乱不止,又不免感慨万千,抒发《旅夜书怀》(765年)描绘的是诗人无奈离开夔州后流落途中所见的夜月孤舟图,广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令诗人百感交集;颈联正话反说,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抒写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

《阁夜》(766年)所写的是诗人流寓夔州的所见所闻,壮丽的峡江夜景和残酷的战乱动荡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人陷入忧国忧民的悲恸之中,尾联的“终黄土”和“漫寂寥”的自我宽慰并非诗人真实内心写照,只是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奈之辞。

2.在《蜀相》(760年)中,武侯祠四周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对抒情有什么帮助?清幽僻静的环境,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下文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做铺垫。

3.《阁夜》(766年)的感情基调在“悲”的基础上,还有这与其他三首诗不同的意蕴,你能从具体的诗句中读出来吗?请结合“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阁夜》写于766年的冬季,尽管“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时局处于军阀连年混战的的内忧和吐蕃不断侵袭蜀地的外患中;期间,诗人不得不面对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的现实。

颔联和颈联主要通过场景描写呈现了军阀混战和外族觊觎之内忧外患,通过“鼓角声”和“哭千家”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军阀内战不休所造成的生灵涂炭之惨状,又以“夷歌数处”点明了内忧未休,外患暗涌的严峻时局;为水深火热中的天下苍生而悲恸,对为一己私欲罔顾天下的军阀而愤慨。

尾联的“终黄土”和“漫寂寥”是将动荡时局和个人际遇相比较,感慨“人事音书”虽然令人悲伤,但在战乱纷争的现实面前,这种悲伤谈不上什么意义了;进一步凸显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在《登岳阳楼》(768年)和《旅夜书怀》(765年)中,诗人是怎样的形象?作品是怎样塑造和突出这一形象?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以次要事物陪衬出主要事物的特征,分正衬和反衬。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木砧。

——《秋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四、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

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题考查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珍珠可贵,来之不易,但后面的“官家”“征敛”可以提示我们“珍珠”的寓意,明白了“珍珠”的寓意,“隐字”“化为血”就迎刃而解了。

【注释】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

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

”(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

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

箧笥,藏物的箱子。

俟,等待。

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今译】有客人从南海归来,赠送我一颗珍贵的明月珠。

这颗珍珠里似乎隐隐约约有字,但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令人伤痛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