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3(附答案及解析)(限时:40分钟)1.(2017·武汉4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D[B项,“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
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先辨别两首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然后再各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种手法的妙处。
《长安月夜》主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人将“万人行乐”与“一人愁”对比,突出这“一人”的孤独、愁苦。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主要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歌中“实”的地方是自己在中秋之夜想念远方好友,“虚”的地方是诗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3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
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
(3分) 2.(2017·榆林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现词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词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CE[A项,在艺术表现上有区别,本词句情景交融,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连缀名词成句,罗列意象,塑造环境,营造氛围。
B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表现词人趁早赶路,急于归家之情;“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是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
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催上渡头船是写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态。
D项,是词人设想的场景,除表现词人憧憬归家的喜悦之情,还着重于对眼前羁旅多年难归、人生年华衰老、离家多年的慨叹等。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不成眠的原因。
如“夜寒”交代因天寒而不眠,“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表明思乡心切,“鸥似雪,水如天”表明行至途中的兴奋与激动。
第二问,“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是因果关系,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答案】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行至途中的兴奋与激动。
(3分)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低吟、扬鞭赶路。
(3分) 3.(2017·成都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
”②憀(liáo):依赖。
③争:怎,怎么。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CE[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
第一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调。
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基调,写离别之愁。
(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
(1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
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1分)4.(2017·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BE[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不合语境。
E项,“令人迷惘”错。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①第一首诗的情感:回到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的情感: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心生感伤。
(2分,意思对即可)5.(2017·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
③:拟声词。
④: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写景,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