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专题一一、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

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4、认知结构: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

3.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提出“两种工具说”: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

4.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语言5.语言在发展中的作业体现在三个方面:a)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语思维工具b)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c)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d)为人们提供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的工具。

五、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结论论,重点识记各阶段的发展危机,发展顺利与发展障碍的心理特征: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阶段(1-3岁):自主行动队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第四阶段(6-11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第五阶段(11-20岁):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

把主我和客我统一,第六阶段(20--30):有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第七阶段(3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第八阶段(65-死亡):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

中职处于:青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统一、防角色混乱、城市品质、主我与客我相协调六、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理解)1.自我意识(概念):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2.自我意思的三种成分:认识成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等)意志成分(属于对自己的控制,如自我检查等)。

七、影响人格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理解)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专题二一、智力的个体差异有哪些?包括男女差异,中职生与高中生的差异:男女差异:总体大致相同,存在不同的智力群体差异。

a.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b. 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职高生与普通学生智力结构不同。

二、多元智力理论八种智力的涵的和三元智力理论三种成分的涵:1.有8种:1)、逻辑数学智力2)、语言智力3)、音乐智力4)、空间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关系智力7)、省智力8)、自然智力2.重要性: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或多或少的拥有这8种智力,不同的人在有些智力上表现出高水平,而在有些智力上表现出低水平,这8种智力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处于平等地位。

3.三元智理论有三个: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境亚理论三、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特点及其适宜的学习与教学策略:(理解)1.威特金由此提出,有些人知觉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自身体部的线索影响。

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

2.场独立性:倾向于利用自己部的参照,不用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3.场依存性:倾向于利用一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工作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4.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学习者的不同策略是什么?四、理解冲动型、沉思型的认知特点及其适宜的学习与教学策略:1.沉思型: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2.冲动型: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很快,很容易发生错误。

3.鉴于认知速度与教育的关系,许多研究者建议,训练儿童减少其冲动性。

有人研究发现,自我指导训练能减少冲动型儿童的错误。

给冲的型儿童呈现沉思型学习的榜样,让他们进行练习并给予反馈,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理解气质与性格的特点:1.气质:气质俗称“脾气、性情、秉性”,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度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性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特点:性格有好坏之分,是后天培养,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尽管有许多性格特征与道德无关,但是也有不少性格特征是与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这使的性格具有社会意义,因而性格往往被视为人格的核心,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其发展如何不合道德标准,带上了社会的烙印,受社会影响,所以有好坏之分,凡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都会带上烙印,都有好坏之分。

(性格)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是先天就有的,直接与人的生理基础有关,无好坏之分,是神经活动类型的表现。

(气质)六、理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1.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而灵活;外倾性明显。

2.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倾性明显,外部表现较少。

3.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

4.忧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具有严重的倾性。

专题三一、理解学习的定义,能够辨别哪些是学习哪些不是学习:1.学习: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比较持久的变化。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2.特点:a、学习源于经验b、学习是指在主体身上产生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c、学习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变化3.判断:1、一个婴儿在牙牙学语“嗒-嗒-嗒”(不是)2、一个学步儿童在唱歌,“两只老虎”(是)3、突然听到门“砰”地一声响,托儿所的一个孩子跳了起来。

(不是)4、一只小狗冲过来,幼儿园一个孩子尖叫起来。

(是)4.学步儿童唱歌和幼儿园孩子尖叫是学习的例子。

其他两个不是。

区别在于经验,也就是说,学步儿童的行为是其经验的结果,他不是生来就会唱歌的。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是生物体经历的持久变化,而非基因预设的。

他也是基于练习的基础上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能够辨别:哪些是意义学习?哪些是机械学习?哪些是接受学习?哪些是发现学习?P87-P88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容的学习。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不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能依靠字面上的联系,进行机械的联想来学习。

这就是机械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三、理解各学派学习理论的理论观点:包括:代表人物,关于学习实质的认识,教学观点等:P92-P97专题四:一、理解关于知识的不同分类(程序性与述性;显性与隐性),并且能够说出程序性知识与述性知识的区别于联系,理解智力技能。

(1)知识分类:知识分为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广义的含义是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述性知识是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是部的动作,是大脑的动作;动作技能是外部动作看的见,肌肉的参加。

(2)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成描述性知识。

述性知识主要是解释事物“是什么”的问题,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它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操作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即传统上说的技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显性知识:用书面文字、表达和数字表示的知识,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是“难以言明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