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国策读书笔记篇

战国策读书笔记篇

战国策读书笔记3篇
《温人之周》读后感
这个小故事很有趣。

魏国的人要入境东周,东周的人不让,并问他是否是东周的客人,魏人竟然说是主人。

搞的周君和官吏一头雾水。

短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让周君无言以对。

是啊,这是个多么尴尬的事啊。

曾经的天子率六师,领九州岛是何等的豪迈。

如今的周天子却无奈的偏安一隅,连这么严肃的一句话成了一个偷渡客的挡箭牌。

战国时候,王道没落,这样才促成了百家争鸣。

也许周君这时迷梦了一下自己祖先的光辉,又或者无奈的放走偷渡客后自己黯然神伤。

最后必然纠结成一种不甘。

是啊,祖宗基业,托垂万世本身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童话。

每个历史阶段都具备应有的特征和潮流。

朴素的唯物主义,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顶点之后必然失落。

人只能规避风险却不能逃离本身属于自己的命运。

历史走到某点,某点的人们只能闪转腾挪,尽力维护自己理想处的那块土地,但不管怎么样闪转腾挪,那块土地都会变化,区别在于是不是更理想还是不理想。

天子如此,庶民亦如此。

也许此时的周君能够拂泪不甘相对于日后宗庙隳,家国灭的周君也是种幸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永远都没有错。

但是别忘了,王不会永远是王,臣不会永远是臣。

王臣之间不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组矛盾。

只是那转化的条件相对于其他一般事物略显复杂而已。

“何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赵取周之祭地》读后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疑问是祭田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和祭庙,祭品的功能相似。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

可就是这么神圣的东西,天子的祭田却还是被赵一个诸侯给抢掉了。

无奈到要谋士利用装神弄鬼的太卜解决问题。

看到周室衰颓如此,心中有点不忍。

但这是历史的脚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挡。

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祭祀类东西都保不住的时候,那真是离灭亡不远了。

赵氏晋大夫出身,现在竟然连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夺就夺,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礼崩乐坏。

但这是矛盾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

圣人坚持克己复礼,但那也只是境界问题,而非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

赵王病了,收受好处的太卜把病因归咎于夺了周的祭田。

那时的人们还是相当畏惧鬼神的。

赵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听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

想想为了一块祭田丢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

所以还是把祭田还给了东周。

郑朝用一时的巧计保住了周室那仅存的一点尊严。

但是谁都知
道,这仅有的一点尊严最后也会失去。

所以奇技淫巧能够规避风险一时,但如果不从本源上去查缺补漏,迟早也会走向失败。

这虽是天命,但又有谁愿意去接上这最后一棒!赵王不敬天子惧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险用计,我们不塑自身疲于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读后感
这则故事是在讲多大脚穿多大鞋,并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东周国力有限,不是天赐良机已经招揽不到威名俱盛德人才了。

想想也悲哀,天下之人莫不是王臣,但在名义上的感召已经不能够吸引人才了。

杜赫想要东周重用景翠,抛出了潜力股一说。

潜力股古来有之,虽一时不见其形,但已略具其神。

这样的未雕美玉在普通人面前价值有限,但在阅人无数的“星探”眼中却是无价之宝。

大到一国,小到一家,其间的兴衰荣辱无不在人才二字上。

因为只有人才才有别人缺少的眼力,也只有人才有着平常人更多的创造力。

社会不过是人才为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各取所需自然的资源,社会又转化成一种人才对抗大自然的资源。

但是各取所需就导致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至于多样性的人才什么时候重要,什么时候次要,又是一种历史的各取所需。

也可以说成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各取所需。

水无常形,势无常态,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历史正是有阶段性,你在这个阶段你再怎么蹦跶也是次要,你再怎么颓废也是重要。

不过大家作为人才都没有本质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时代。

这里不知道景翠是不是那个时代所谓的人才的潜力股,但可以知道杜赫已经成功推销了景翠。

因为他清楚他那个时代,当时的东周需要怎样的一个人才,而这个人才必须物超所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