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初唐文学思想

3、初唐文学思想


廷宴乐的题材上。他还写羁旅的苦辛,道
路的险阻,写边塞军旅生活,感悟人生哲 理,伤怀赠别,托物言志。他在反映社会 生活上比“四杰”前进一步的地方,就在 于他不仅于感悟人生哲理之中慨叹世态炎
凉,还鲜明地抨击了社会黑暗。
这个转变是很重要的,它说明诗和社会
生活的关系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
仅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江山塞
的第一次繁荣。
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充分表现出
为盛唐文学的到来所作的思想上和艺术
上的准备已经完全成熟了。这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点:一是在“四杰”创作的基 础上,进一步扩大反映领域,追求充实 内容和昂扬基调;二是艺术追求的丰富
多样;三是追求声律的美;四是写实倾
向。
第一点,集中反映在陈子昂的创作上。 陈子昂和“四杰”一样,不停止在宫
在这种新的创作倾向出现之前,在贞观、
永徽之间,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过渡的形态,
这就是“上官体”的流行。 但也在这时,创作中反映出了一些十 分重要的文学思想的新倾向。流行“上官 体”的龙朔初年,卢照邻和骆宾王已经登
上文坛。
他们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视野逐渐
开阔,基调转向昂扬壮大,新的风格隐约
出现了。 宫体诗人们只着眼于狭窄的宫廷生活, 而“四杰”却写羁旅的苦辛,道路的险阻, 向往边塞立功,思索人生哲理,伤怀赠别,
一、反绮艳与主张文质并重 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明确提出了文学 必须有益于政教的主张,同时他们又重视 文学的艺术特点,既反对绮艳文风,又没 有连文学的艺术特殊性一并反掉,他们的 文质并重的文学观,为唐文学的发展奠定
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
初唐政治家们既反对文学沿齐、梁 文风发展下去,任其流荡忘反,用于消 闲,纵欲,主张文学有意于政教,而又
文学。
初唐四杰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新的
倾向,是一种比较自觉的美学追求。与
创作上新的追求相适应,他们在理论上
表现为:一、反对绮艳文风;二、提倡 在作品中表现浓郁的感情与壮大的气势。
四杰继承了初唐政治家既提倡政教
之用,又不否定文学特征的基本观点,
重抒情,而在抒情中追求昂扬壮大的气 势。这实际上已经为纠正绮艳文风之弊
漠,而且从生活的旁观者,变为生活的 干预者。
第二个特点,是艺术追求的丰富多样。 陈子昂追求的艺术的美是风骨。与他 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诗歌创作中追求 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真 是达到了纯美的极致。 刘希夷是唐代把感悟人生、体认哲理、 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浓郁情思表现为清新、 流畅、明丽纯美诗境的第一人。同一时代 的精神风貌,表现为卢、骆、陈子昂、张 若虚与刘希夷那样极为不同的诗境美,这 是文学繁荣行将到来之时必然会出现的丰 富多样的现象。
重视文学自身的特点。
二、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的文学 思想倾向的出现
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文学繁荣到来
之前的理论准备上,实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们的文学思想,包括他们的创作中反映 出来的思想倾向和他们的理论主张,实际 上反映了唐文学繁荣到来之前的第二次思 想准备工作。
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
势’,其实就是感情。有真实感情,所
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
年的心灵复活”(《唐诗杂论· 宫体诗的 自赎》)。
这“生龙活虎般腾 的节奏”,这
“气势”,正是齐梁文学所没有的,也
是初唐第一个三十年所缺乏的东西,而 这又恰恰是盛唐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气势”,其实不仅仅是指真实的感
情,而且是指一种壮大昂扬的感情。盛
唐文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它浓烈的、
壮大的、高扬的感情。
这些都说明,其时国家经过三四十
年的统一和恢复之后,已经强大起来。
士人的精神风貌也随之而起了变化。他
们的理想追求,他们的处世哲学,已经 不同于南朝诗人了,绮艳的宫体诗已经
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们需
要的是一种足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的
第三个特点,是对诗的韵律美的自觉
追求。
入唐之后,诗的格律化得到不断发展, “四杰”之一杨炯的诗已经完全符合格律
形式;沈、宋出来,说明五言律诗定型的
普遍化。五律的这种形式,到杜审言、沈、
宋他们手里,算是最后完成了。
沈、宋等人对律诗的贡献,对于唐
文学的繁荣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唐文学
繁荣最初的表现是唐诗的繁荣。诗歌的 发展从六朝到盛唐,基本上是沿着两条
路线前进的:一是风骨来归;一是诗的
形式美的继续探索。律诗的形成和成熟,
正是这个探索的主要内容。
第四个特点,是诗歌创作中出现了质实的
趋向。
不论是陈子昂还是张若虚,他们的作
品中都强烈表现出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连
以注重雕琢和讲究声律著称的沈、宋,后 期创作中同样出现了平时表现真实感情的
趋向。
托物言志。
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对这种转移,正是 我国诗歌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从狭窄的
无聊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转向广阔的
社会,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向盛唐开 始转变的标志。
闻一多先生又说卢照邻的《长安古
意》“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
“生龙活虎般腾 的节奏”。他说,卢、 骆对于宫体诗的改造,“背面有着厚积
初唐文学思想
一、反绮艳与主张文质并重
二、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的文学思 想倾向的出现 三、思想艺术准备的成熟和风骨兴寄说 的提出
唐文学的繁荣虽有各种各样原因,
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朝代的
建立之初,就已经奠定了一个比较正确 的指导思想。
从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文学思想的 发展程度看,我们可以把唐朝建立初至睿 宗景云中约九十年左右时间,大致分成三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唐朝建立到初唐 “四杰”中较年长的卢照邻走上文坛的永 徽年间,大约是三十年左右;第二个阶段, 从“四杰”登上文坛到陈子昂开始写他的 《感遇》诗的垂拱年间,也是三十年左右; 第三个阶段,从垂拱年间至景云中,也是 三十年左右。
找到了一条出路,从文学自身的特征中
引导出纠正绮艳文风之弊的办法。缘情
Hale Waihona Puke 仍是缘情,而所缘之情的具体内涵不同,
变柔弱淫放为昂扬壮大。
三、思想艺术准备的成熟和风骨兴寄说 的提出
从陈子昂登上文坛的调露年间,到景
云中,约三十年左右,可以看作唐文学繁
荣前夕的第三次思想准备。从第二次思想
准备到这次思想准备,终于迎来了唐文学
相关主题